《古風五十九首》:“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秦王嬴政在歷史上壹直是壹個褒貶不壹的人物,但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秦始皇“享樂奢侈”這個特點,阿房宮的存在便是最好的印證,史料中也多有記載秦朝百姓如何苦不堪言,其實秦始皇不只在生前如此愛財奢侈,他為了在自己死後仍然過著富足享樂的生活,還在地下為自己建造了壹個極其豪華的陵墓,然而46年前便已經發現的秦始皇陵,為何至今不敢挖?德國專家使用核磁掃描後給出答案。
秦始皇在位期間搜刮了很多民間的財物,秦始皇陵中自然也儲存了壹些,這對我們如今來研究秦朝的歷史有很強的參考價值,但是直到2020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對於秦始皇陵依舊束手無措。史料中曾記載過,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曾經帶領三萬余人計劃挖掘秦始皇陵墓,但不知道由於什麽原因挖掘無疾而終。
1974年的春天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丘附近打井時意外挖出了壹個破碎的陶俑頭,他們覺得這個陶俑十分奇特,所以很快就將這件事上報給了當地有關部門。國家對於這個發現相當重視,隨後迅速組織人手前去挖掘,世界第八大奇跡便是由此現世。但真正的兵馬俑其實不是我們如今見到的土黃色,而是五顏六色色彩鮮艷的,就在人們在將其挖掘出來的幾分鐘裏,這些兵馬俑遇到空氣迅速氧化,便變成了如今我們見到的土黃色。
後來經過我國考古學家的進壹步研究,秦始皇陵地宮如今仍然完好的保存於土壤之下,數千年以來都沒有被盜取,最讓世人好奇的是在1974年就已經發現秦始皇地宮的存在,那為何至今都沒有開啟呢?
首先第壹個原因就是中國目前沒有完善的文物保護技術。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打開了明代萬歷皇帝的古墓,然而就在古墓打開的壹瞬間,裏面的陪葬品接觸到空氣,瞬間黯然失色。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這種情況又壹次出現了,當時震驚世界的長沙馬王堆墓被發現的時候,人們在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紡制品和竹簡帛書,但是由於沒有完善的保護措施,致使那些文物在接觸空氣的壹瞬間全部都氧化變形了。
顯然根據現代的技術,科學家仍然不能保證在挖掘秦始皇地宮之後可以保護好其中出土的文物,所以壹旦選擇挖掘秦始皇陵地宮,那麽裏面的文物很有可能就會在壹瞬間氧化變形,即便有幸搶救下壹些文物,也有可能會失去原有的研究價值,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挖出毀壞的文物不如將它們繼續完好的保存在地下。
第二個原因就是誰也無法承擔地宮中水銀泄露帶來的汙染問題。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秦始皇曾在地宮中註入水銀,以水銀來代表百川江河。除了司馬遷的記載,但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地宮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水銀,因為秦始皇生前想盡了辦法以求長生不老之術,但都未成功,所以他在地宮中註入了大量水銀來保證自己的屍身不腐以求可以重生。
而這壹傳聞也被德國的專家所證實,面對秦始皇古墓,即使是其他國家的人也想要壹探究竟,有壹位德國的專家,便利用高超的科技,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想要窺得個中全貌。經過掃描的圖片顯示皇陵中除了有高低不平的建築物之外,還有著疑似水銀的液體在其中流動。
如果發掘之後發生水銀泄露的情況,那造成的傷害並不亞於核爆。這些年來,科學家也在秦始皇陵附近進行過探測,都發現地宮附近的地域中汞元素含量超標,顯然想要完美避開水銀區域進行挖掘,以現在的技術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壹點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時間問題,根據相關科學家的計算,如果想要將秦始皇立地宮完整的開發出來,那麽所要花費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這其中還要考慮到文物的保護、取樣以及照相留存檔案等等壹系列的問題,考古畢竟是壹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而考古發掘工作也是壹個復雜而又嚴謹的工程。
雖然直到如今我們仍然無法去挖掘秦始皇陵,但相信依照中國科技的發展速度,我們離挖掘之日已經不遠,希望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可以讓我們更加準確的了解秦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