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度重視普查工作,中央財政撥款4503萬元專門用於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建設。2014年度,全國***落實普查經費4.12億元,其中省級經費1.46億元,地市級經費1.1億元,區縣級經費1.56億元。目前全國***有25829名普查員,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湖北、湖南、安徽、廣東、廣西、新疆等地還招募培訓誌願者,充實普查隊伍。為提高普查工作者業務水平,國家文物局和全國各省(區、市)均根據普查進度開展階段性培訓,基本覆蓋省、地市和區縣級。為解決基層地區專業人才力量薄弱的實際困難,各省(區、市)普查辦以省級文物專家為主,組建文物認定工作隊,赴各地市、區縣和各國有單位開展文物認定工作,全國***有省級普查專家1500余人。國家文物局建設普查專家庫,承擔文物信息數據網上抽樣審核工作,對各地開展專業指導,對新發現重要文物進行現場復核,以保證普查數據的完整、準確。以普查員為主體、普查專家為資源、普查誌願者為補充、專兼結合的普查人才隊伍全面建立並發揮作用。
為保證普查信息的準確、規範、完整,各省(區、市)均已組建普查專家隊伍,赴各文物系統外國有單位開展認定並指導藏品登錄工作。甘肅、寧夏、陜西、廣西、海南、天津、山西、山東、福建、江蘇、安徽、上海、河南、湖北、廣東、重慶、四川、貴州等18省(區、市)已完成認定工作,新疆、浙江、吉林等省(區、市)已進入收尾階段。文物認定工作充分表明文物普查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國有文物監管、保護,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壹大批具有壹定價值的文物得到發現和認定,納入國家文物保護管理體系。在開展文物認定工作的基礎上,部分省(區、市)同步開展鑒定定級工作。河南省普查辦按照各省轄市初步鑒定和省級復核鑒定兩個階段開展鑒定定級工作。陜西省對館藏古生物化石進行鑒定並開展修復、保護工作。湖北省荊門市在鑒定定級過程中針對古籍蟲蛀黴變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得到收藏單位重視。文物鑒定定級工作在保護文物資源,特別是督促文物系統外各單位改善保管條件等發揮出重要作用。
國家文物局按照普查中實現摸清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建立文物登錄體系和與管理機制,建設社會服務體系的三大目標,建設了統壹的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自2014年6月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建成啟用以來,藏品登錄數量快速增長,呈加速上漲趨勢,平均每天新登錄文物6萬件以上。2014年12月31日24時,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臺已註冊各類收藏單位7989家,登錄藏品總數達868萬件(250萬件/套),其中珍貴藏品總數達69萬件(41萬件/套),上傳照片640萬張,數據存儲量達1.6萬G。登錄文物數量居全國前十位的省(區、市)為:陜西省、四川省、江蘇省、浙江省、甘肅省、廣東省、河南省、北京市、山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登錄數量居全國前十位的單位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故宮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延安革命紀念館、天津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
2015年度,平臺登錄數據量持續增長,1月21日,統壹平臺登錄的藏品總數突破1000萬件;截至7月18日,平臺已登錄文物數據2551萬件(750萬件/套),已登錄單位為10493家,上傳照片1980萬張,數據存儲量達5.1萬G。江寧區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陜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蘇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300余家單位已完成文物信息登錄工作。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天津市文物公司等重要文物收藏單位登錄進展較快,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天津、內蒙古、山西、安徽、廣西、雲南等14個省(區、市)已逐步開展省級數據審核工作,其中山西已完成對去年錄入的14萬件文物數據的審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