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是蘭亭序 是誰的作品 對後人有什麽影響

什麽是蘭亭序 是誰的作品 對後人有什麽影響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壹,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壹。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壹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壹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淡(dàn)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壹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壹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壹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中國書法第壹帖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壹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遊雲,嬌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壹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壹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壹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編輯本段]蘭亭簡介  蘭亭位於浙江紹興蘭渚山下,據《嘉泰會稽誌》載:“蘭亭在縣西南二十七裏”,《越絕書》記載:“句踐種蘭渚田”。關於蘭亭的稱謂,清·於敏《浙程備覽》認為:“或雲蘭亭,非右軍始,舊亭堠之亭,如郵鋪相似,因右軍禊會,名遂著於天下。”

蘭亭地址,確切在什麽地方,說法不壹。王羲之《蘭亭集序》僅曰:“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究竟在會稽山山脈何處?並不確指。酈道元(?- 527 年)《水經註·浙江水註》說:“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裏。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勛封蘭亭候,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這裏講的湖當指鑒湖,蘭溪,即指蘭亭溪。當時鑒湖的範圍很大,曾流域蘭渚山。從這則記載可知:蘭亭在晉宋章已數次遷移。文獻中有關蘭亭的記載有:

《寰宇記》卷九十六,越州條目中引顧野王《輿地誌》曰:“山陰郭西有蘭渚,渚有蘭亭,王羲之謂曲水之勝境,制序於此。”可見蘭亭在湖中。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地理下·陂澤門》卷三曰:“山陰縣西南有三十裏有蘭渚,渚有亭曰蘭亭羲之舊跡。”可見宋時,蘭亭也在湖中。

《嘉泰會稽誌》卷九曰:“蘭渚山在縣西南二十七裏,王右軍《從修禊》雲“‘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從《嘉泰會稽誌》記載來看,蘭亭在蘭渚山壹帶,當時鑒湖在蘭渚山壹帶的流域湮廢,蘭亭已不在湖中。

呂祖謙《東萊呂太師文集》中有《入越記》壹篇,曰:“十裏含暈橋亭,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徑至寺,晉王羲之之蘭亭。”呂祖謙是以天章寺為蘭亭故址的。另據《嘉慶山陰縣誌》卷七記載:“明嘉靖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啟移蘭亭曲水開天章寺前”,又記載:“康熙十二年( 1673 年),知府許宏勛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奉敕重建,有禦書《蘭亭詩》,勒石於天章寺側,上覆以亭;三十七年( 1689 年)復禦書‘蘭亭'兩大字懸之。其前疏為曲水,後為右軍祠,密室四廊,清流碧沼,入門“建,雖幾經興廢,但基本保持明清格局。

壹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變遷,現在蘭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由郡守沈啟主持,從宋蘭亭遺址--天章寺遷移到此,期間幾經興廢。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康熙禦筆《蘭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宋駿業主持重修。到了清嘉慶三年( 1718 年),知縣伍士備,偕紳士吳壽昌、茹棻等籌資重修蘭亭、曲水流觴處、右軍祠等。並查明舊蘭亭址在東北隅土名石壁下,已墾為農田,於是將墾為農田的舊址重新納入蘭亭。

1914 年,在右軍祠內建墨華亭; 1916 年,蘭亭增建了文昌閣、驛馬亭等建築。 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