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熊貓生物學的歷史

大熊貓生物學的歷史

大熊貓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熊貓成員洪詩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地質年齡約為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許多同時代的動物都滅絕了,但大熊貓是強者,處於優勢,並作為“活化石”被保存到今天。

大熊貓的祖先是祿豐大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字其實是“熊貓”,意思是“像貓壹樣的熊”。這是最早的以食肉為主,由類似熊的動物進化而來的熊貓。始新世熊貓的主要分支在中國中部和南部繼續進化。其中壹只出現在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體型比熊貓還要小。從它的牙齒推斷,它已經進化成了雜食動物和卵生熊。此後,這壹主要分支向亞熱帶蔓延,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甚至越南、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個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的生活,體型逐漸變大,並以竹子為生。大熊貓在50-7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達到頂峰。生活中的大熊貓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個腳趾還有壹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壹根腕骨的特化形成,學名為“橈骨籽骨”,主要起到持竹的作用。

化石顯示,大熊貓的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全盛時期,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經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至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發現於海拔500 ~ 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中。後來,同期動物相繼滅絕,但大熊貓壹直存活至今,保持著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國的人們很早就知道熊貓,早在有文字記載的早期就有關於熊貓的各種稱謂。經書叫“皮”,石矛叫“皮”,峨眉山誌叫“皮”,動物學經典叫“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叫“皮”,等等。

1869年3月,法國博物學家Armand David神父(1826 . 9 . 7 ~ 1900.11.10)在中國四川雅安寶興縣燈池溝(穆平)教堂附近進行科學考察。在當地獵人的幫助下,1年4月,他采集到了白熊標本,皮毛黑白相間,腳底長毛,看起來很像熊。這是壹種他從未見過的奇怪動物。它的標本和骨頭被運到了法國。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方斯·米勒·愛德華茲(Alphonse Miller Edwards)鑒定,這只“黑白熊”是壹個新物種,命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鑒定報告發表在1869《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新文獻》第五卷。從此,躲藏在荒野中的熊貓進入了人類文明的視野。大熊貓的現代名字(也就是中國流行的中文名字)原名熊貓或大熊貓,意思是它的臉像貓壹樣胖乎乎的,但全身像熊,有的甚至屬於熊科。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文是用直書寫的,從右往左讀,但改成了橫書,從左往右。1939在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書名是橫書,著名的熊貓。當時遊客習慣從右向左看直書,誤以為是熊貓。

此後,先是在它的主要產地(四川),很長壹段時間習慣於把熊貓的名字改成熊貓。從此,它的通用中文名是大熊貓,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它的地方名,在老家,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區稱為當或杜東嘎(G m 4),平武白馬達布人稱為東嘎;涼山的彜族叫阿曲。雖然這些地方的名字都不壹樣,但是它們的意思和古書中那些勇敢無畏的狗是壹樣的,只是說明它們的體色是白的,黑的,白的,或者體型像熊。

大熊貓的其他別名有中國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是金狗,對應的熊貓因為體色白,所以叫銀狗。竹熊因其主要食物是竹子而得名。華雄表明它是中華民族特產的珍稀動物。

西方世界知道後,最初翻譯成“熊貓”或“熊貓”,但另壹個傳說在20世紀的報紙上第壹次發表時,不小心被顛倒成了“熊貓”,意外地成了壹個普通的名字。如果我們以這些名字為線索,我們可以追溯許多神奇的記錄。寶興縣位於中國四川西北部,這裏山巒重疊,溪流泉水甘甜,樹木參天,四季宜人。它處於盆地向高原和山區的過渡地帶。它包含了中國近四分之壹的動物種類,其中許多是珍禽異獸。1862年至1874年,法國傳教士阿曼德·大衛在中國生活時,得知四川寶興有多種動物,其中壹些動物稀有而不為人知,便從上海抵達寶興,擔任穆平東河頓池溝教堂第四代牧師。

1869年春天,大衛在路上路過壹戶姓李的人家。突然,掛在墻上的壹張奇怪的黑白動物皮深深吸引了大衛。主人告訴他,當地人稱這種動物為“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壹般不會傷人。大衛非常興奮。他估計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有趣的新物種”,這壹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研究的壹項空白。為了得到這只奇怪的動物,大衛雇傭了20名當地獵人去搜尋它。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壹只小“白熊”,但不幸的是,為了方便起見,他們殺死了它。

1869年5月4日,大衛抓到壹只“竹熊”,他給它取名為“黑白熊”。可愛的“黑白熊”因其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表、圓圓大大的腦袋和滑稽的動作而深受大衛的喜愛。經過壹段時間的精心餵養,大衛決定將這只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這只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在運到成都之前,它已經奄奄壹息了。大衛不得不懷著極大的遺憾將這張“黑白熊”皮制成標本,送往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展出。世界上第壹個大熊貓模型標本居然制作出來了。

這張獸皮在巴黎國家博物館展出。經過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Miller Edwards)的徹底研究,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壹只與在中國西藏發現的類似的更大的熊貓,並正式命名為“大熊貓”。

65438-0939,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動物標本展,其中“熊貓”標本最吸引觀眾眼球。其標誌采用國際通行的書寫格式,分別表示中文和拉丁文。但當時由於中文從右往左讀的習慣,遊客都把“熊貓”讀成了“熊貓”,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把“熊貓”叫成“熊貓”。臺灣省的壹家報紙曾經撰文糾正“熊貓”的名字,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反而覺得“熊貓”沒那麽順口。從此誕生了現代的名字“大熊貓”!大衛成為第壹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國人。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此後,壹批批西方探險家、狩獵隊獵人和博物館標本收藏家來到大熊貓產區,試圖揭開大熊貓的神秘面紗,獵殺這種珍稀動物。其中包括羅斯福總統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米特·羅斯福。兩兄弟先去了寶興縣,大衛發現大熊貓的地方,壹無所獲,然後進入大涼山。在嶽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壹只大熊貓,做成標本帶回美國。後來德國和英國的探險家獵殺大熊貓,甚至更多的是從中國獵人那裏買來的。當時西方國家的很多博物館都有大熊貓的標本。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抓到壹只活的熊貓。

大衛神父發現大熊貓67年後,紐約35歲的女時裝設計師露絲·哈克斯(Ruth Hackles)於1936結婚。她的丈夫威廉·哈克爾斯是壹個狂熱的探險家,婚後兩周他就去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沒到大熊貓產地就死在了上海。露絲決心完成丈夫的遺願,於1936年4月,也就是他去世兩個月後,啟程前往中國。

露絲的探險隊只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華人楊·昆汀。他們從上海乘小木船到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中尋找大熊貓的蹤跡,並設置陷阱進行捕獵。1936 165438+10月9日,當楊從樹洞裏抓到壹只毛茸茸的小動物,遞給凍得麻木的露絲時,她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活著的大熊貓。露絲認為這個不到3磅重的小生物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所以她用了楊妻子的名字。幸運的露絲很快和蘇林回到成都,然後飛往上海。

盡管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壹直在尋找大熊貓,並知道它是壹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在此之前,中國人對大熊貓的了解幾乎為零。獵人可以隨意獵殺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法規和措施來保護它。露絲的麻煩不在於她捕捉到了大熊貓,而在於進入中國大陸的手續不全,所以無法出境。最後,她通過賄賂登上了去美國的船。她把蘇林放在壹個大柳條籃子裏,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了“帶上壹只哈巴狗”,然後出了海關。

露絲和蘇林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已經把消息傳遍了美國。當船停靠在舊金山碼頭時,是聖誕節的前壹天。驚喜萬分的美國人在碼頭上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並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蘇林被派往許多大城市展出,她所到之處都引起轟動。曾到過中國尋找大熊貓的羅斯福之子西奧多見到蘇林時,非常感慨地說:“如果把這個小家夥當作我槍下的紀念品,我寧願用我的兒子來代替。”

經過激烈的競爭,芝加哥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林。人們如潮水般湧向這裏,最多時壹天有4萬人,超過了動物園的最高入場記錄。蘇林的壹舉壹動都成了報紙上的新聞。商人們爭相生產帶有大熊貓形象的產品。時尚女孩穿著印有大熊貓圖案的泳衣在城市中遊行。就連雞尾酒都是以大熊貓命名的。露絲和蘇林的故事成了暢銷書,並被搬上了銀幕。

不幸的是,蘇林只活了壹年,就被制成標本永久展出。蘇林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了公眾。它不僅稀有,而且可愛,壹時間成為全世界的動物明星。西方列強到中國抓大熊貓。從1936到1941,僅美國就從中國帶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產地待了20年,壹位名叫“熊貓王”的英國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到1938的三年間,買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的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國飛機的狂轟濫炸下,鎮定自若,自由發揮,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道明的生活。明死於1944年底。《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說,“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成千上萬的人帶來了幸福。”。二戰結束後,1945年,65438+2月,英國人通過外交途徑組織了壹個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了壹次大搜捕,最後捕獲了壹只大熊貓,送到了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情壹樣,熊貓在國外引起轟動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上升。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國人的狩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