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後人對他有很高的評價。老子所著的五千余文的《道德經》更是流傳至今,成為道家衍生哲學思想的重要啟蒙。
老子的《道德經》闡述了自然規律,論述道和德與人之間的關系。後來,就連張陵張天師創辦的道教都尊奉老子為鼻祖。甚至春秋的孔子都對老子有極高的評價。
在司馬遷《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老子曾經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但後來他隱居不仕,騎上青牛西出函谷關後,再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
老子為什麽要遠走他鄉出關呢?
在歷史資料記載中記錄,老子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於是留下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此後,他繼續騎著青牛西行,有人說老子西出大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
但是當時的老子是因為看到了連年征戰,周王朝的實力越來越衰弱。當然也有人提出了老子對於西歸“道”的假說。
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附近落腳,從此遠離中原戰亂和仕途,老子居此開始演習道家內丹,養生休息。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升”。
另壹個原因就是古人都崇尚古學,春秋時期有人認為文化的正統、有道應該是周文王、武王時期的關外。去關外隱居是壹種文化皈依。
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他試圖建立壹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壹切事物都應該遵循這樣的理論。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