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青銅紋飾有哪些分類

青銅紋飾有哪些分類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紋飾,始於夏代晚期,最早出現在容器上的是實心的連珠紋。二裏頭遺址出土的兩件兵器,壹件戈的內部飾有仿玉器牙形式,另壹戈飾簡單的變形動物紋。因為夏代晚期的青銅容器至今還發現的很少,紋飾的資料豐富,但從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裝飾情形來看,是以動物組合為主的,與青銅兵器同墓出土的玉柄形器上已有多疊層的獸面紋裝飾。而偃師二裏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有動物的頭部和龍浮雕。夏代晚期的青銅戈上,已有變形動物紋出現,壹開始就是以動物紋為主要內容的,而在中原地區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動物都是以圖案變形的形式來表現的。

從形式而言,獸面紋代表哪壹些物象,反映了當時人們何種崇拜的內容,當然已經無法準確推知,但有些紋飾從形式而言,在各種考古學文化中都有反映,與古代歷史文化的融合和延續有壹定聯系的。例如以龍為題材的商代青銅器的紋飾,是很主要的紋飾,它的圖像在商代以前的古文化中曾多次出現,如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都有。1971年春內蒙翁牛特旗出土的玉龍,卷體,吻部前伸,口緊閉,形象生動,屬紅山文化,距今約六千至五千年。遼寧省朝陽縣紅山文化遺址出土卷體的大玉龍,作曾頭有髭。另壹種沒有髭的卷體玉龍和玦狀玉龍在紅山文化中有更多的發現。這種體形肥圓的玦狀玉龍,它的目框也是呈蚌殼形多圈的,和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出土的玉斧、玉琮上的獸面目紋有相似之處。山西省陶寺遺址中出土的龍山文化的陶盤,盤內有壹周龍紋,龍的體軀上有鱗節,龍口吐出多刺狀的舌條或信子。這類文物說明,至少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前,龍這類神話已經廣為流傳了。

商代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或者爬行龍紋的形象,淵源可追溯到荒古的時代,並且不只壹種文化留有它的跡象,商代的這些紋飾是對它的之前許多文化中這壹模式的選擇、融合、繼承和發展而體現出的新面貌。從考古實例看,它的主脈絡的聯系是存在的。早期青銅器的紋飾雖然是古代文明的產物及其重要的表現,但它不是悄然而起的,而是吸收遠古時代各種新石器文化,經過長期融合、選擇而產生的。

商周時代青銅器紋飾,大致可分為八類,它們是獸面紋、龍紋、鳳紋、各種動物紋、火紋、各種獸體變形紋、幾何紋和人物畫像等。

▲觚 ▲已鼎 ▲乍父辛卣

第二章 龍紋

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壹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壹足”的記載。其實,按孔丘的解釋是得夔壹已足,而非為夔是壹足的動物,實際上壹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象形。青銅器盉等熏上的立體龍的形象,從來就有兩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體龍作為裝飾的,則就有兩足或四足,從無立體壹足的龍,所以這裏不采用夔紋這個傳統名詞。

商代早期紋飾抽象,龍紋的形象不大具體,但是商代中期的龍虎尊,肩上的龍已很形象,有實吻和長頸鹿角,體軀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龍為尖吻,有長頸鹿角狀,鱗瓣更加形象,而且有獸爪。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龍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種多樣的。古籍中對龍的記載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莊西北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轉動的中柱上有四條龍,分為兩種角型:壹是長頸鹿角型的龍,壹是尖狀的有螺旋轉紋的龍,後者龍角的簡形可以成O狀,所以有這種角形和長軀的動物也是壹種龍。今方彜器頸上有鱗節,非常生動,但這條龍卻有壹個虎頭,是虎頭型的龍。此外,還有曲折角狀的龍。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龍的種類。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簡述如下。

爬行龍紋是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通常龍頭張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裏,額頂有各種不同的角型,中間為軀幹,下有壹足或作爪形,也有無足的,尾部常彎曲上卷。爬行龍紋在青銅器上大都作對稱式排列,它是由各種不同角型的獸頭和蛇類的體軀組合成的形象。爬行龍紋中大部分的角型都與獸面紋相同,如內卷角龍紋、外卷角龍紋、曲折角龍紋、長頸鹿角龍紋、螺旋角龍紋和慮頭龍紋等等,在先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龍紋中還出現壹種新的形式,就是長冠龍紋,這是取消龍紋頭上的角而代之以鳳的長冠,但它的頭部還是獸頭,還不是禽鳥的頭,這種龍紋體軀較長,中間有壹足或作鰭形,尾部分開向上下卷曲。長冠龍紋初見於西周早期,盛行於西周中期。這種獸類的體軀也有類似鳥形的,大約是圖案變形。

卷體龍紋是龍體軀蜷曲的形象。卷體龍在前期有兩種形式。壹種是蟠龍,龍頭居中,體軀作圓形盤轉,這種龍紋大多施於盤的中心,這是單個卷龍紋,也稱蟠龍紋,盛行於商末周初;另壹種龍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狀,例如火龍紋的龍大多是這樣的形狀,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後鐘的鼓部,也有類似龍的形狀。

交體龍紋是龍體部交纏的形象,這個名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鄭玄註:“諸侯畫交龍,壹象其升朝,壹象其下覆也。”據此,交龍的形象是壹上壹下,下者升,上者旋,兩體交纏,稱為交龍。有兩龍相交,也有群龍交纏,發展成為極其繁復的形式。在青銅器上,交體龍紋的體軀比較粗壯的,舊稱蟠螭紋;經過變形縮小的交體龍紋,舊稱蟠蛇紋。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雙體龍紋。以龍首為中心,體軀向兩側展開,舊稱雙尾龍紋。其實它的基本模式和獸面紋的體軀向兩側展開的規律相同,因為這種圖案常飾在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而呈帶狀,使龍的體軀有充分展開的余地,即所謂雙體龍紋,實際上是龍的正視展形圖。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兩頭龍紋是壹條獸體的端各有壹個龍頭,舊稱兩頭獸紋。在青銅器上,這種紋飾的體軀大多成為壹條斜線或曲折形線條。在實際的主體物象遺存中,從未有過壹身而前後兩頭的龍形,可能是兩條斜角龍紋連為壹體而成了兩頭龍,這主要是圖案的變形現象。兩頭龍紋的兩個頭不相同聽,或是壹個是正面壹個是側面。簡單的獨體兩頭龍紋,大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纏繞式的兩頭龍紋則盛行於春秋中、晚期。

▲X壺 ▲愛鼎 ▲蟠龍方壺 ▲寢魚爵 ▲雙羊 ▲酗亞方尊

第三章 幾何紋

幾何紋是由幾何形的圖案組成的有規律的紋飾,純屬形式上的變化和結構上的美感。這種紋飾在原始社會的彩陶上早已出現。青銅器上屬於幾何紋的形式比較多,但在早期作為主要紋飾的機會非常少。在獸面紋、龍紋盛行的時代裏,它只能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只有在這些紋飾衰退的時代,才能大量起用幾何紋,各種形式的幾何紋才不斷出現。春秋戰國之際幾何紋作為主體紋飾已屢見不鮮。幾何紋大致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橫條紋、斜條紋、雲雷紋、百乳雷紋、曲折雷紋、鉤連雷紋、三角雷紋、網紋等。

連珠紋。是小圓圈的橫式排列。這是青銅器中出現最早的紋飾之壹。在夏代晚期爵的腹部,已有實體的連珠紋,作單行或雙行排列,周圍以弦紋作界欄。商代早期的連珠紋,已是空心的小圓圈,它已作為主紋。但這壹紋飾大多在獸面紋、龍紋、雷紋的壹下欄作為次要的紋飾,以連珠紋作為界欄性的紋飾壹般在商代早、中期,以後很少出現。有的連珠紋在空心小圓圈內還有壹個點,是商代中期的。連珠紋是用壹個管狀器在陶範上印制的,因此,圈與圈間距的疏密,橫行排列的齊整,都不很嚴格,但卻很自然。

弦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為壹根凸起的直或橫的線條。有的青銅器上僅有弦紋,沒有其他紋飾,簡潔樸素,但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

直條紋。是連續的直線條組成的紋飾,除條紋粗細外,沒有多大變化。也有的將粗線條凸起或凹陷,舊稱溝紋。商代晚期到西周時代簋、尊卣、觶的腹部有直條紋,方座簋的方座中間也往往飾有直條紋,春秋時代已不多見。

橫條紋。舊稱平行線紋、溝紋、瓦紋。是寬闊的橫條作突起或凹陷的槽,初見於西周中期,有通體飾橫條紋的,如師虎簋;也有的腹上部間以其他紋。盛行於西周晚期,春秋時代還繼續使用,到戰國時代,敦上還有通體飾橫條紋的。

斜條紋。就是弦紋作^字形,大多飾於分襠鼎及鬲的下腹部,初見於商代中期,西周時代還有使用。

雲雷紋。用柔和的回旋線條組成的是雲紋,有方折角的回旋線條是雷紋。也有人以為雲雷的圖案起源於手指的螺紋,實際上是單線或雙線往復自中心向外環繞的構圖。其表現形式有單個同壹方向的旋轉和兩個B形及S形旋轉等多種。商代早期已有用連續帶狀雲雷紋作為主紋的青銅器。商代中期獸面紋的主體,有用大量的雲雷紋構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獸面紋、龍紋、鳥紋的空隙處,常填以雲雷紋,而且雲雷紋低於主紋,起了陪襯作用。春秋戰國之際粗獷的獸面紋、龍紋的體軀上,也有各種雲雷紋變形圖案。戰國開始,雲雷紋發展成為線條活潑的流雲紋。河南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雲紋壺用金銀片鑲嵌,非常華貴。

百乳雷紋。也稱斜方格雷乳紋,鼎、簋的腹部常常以之作為主要紋飾。圖案呈斜方格形,每壹格邊緣是雲雷紋,中間有壹乳突。百乳雷紋盛行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較平坦,西周時代則既長又尖銳。

曲折雷紋。舊稱波形雷紋。雷紋的主體作上下曲折狀。粗線條的雷紋與細線條的雷紋壹壹相間。在青銅器上,曲折雷紋較為少見,為西周早期的紋飾.

鉤連雷紋。作斜的山字形線條,用斜線相鉤連,壹般山字形作粗線條,所填雷紋為細線條,也有山字形作虛線、雷紋作陰紋的。最早見於商代中期,盛行於商末周初。春秋戰國時期盛行很富麗的鉤連雷紋,粗細線條有用金、銀和綠松石鑲嵌的。

三角雷紋。外圍是三角形,內填以雷紋,三角形的壹角作向上或向下連成橫列,形成大的鋸齒帶狀,角向上飾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則飾在腹的下端。這類紋飾盛行於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紋作倒順三角形交錯排列,金銀片或金銀絲的鑲嵌壹壹相間。

菱形雷紋、方塊雷紋、長方形雷紋是在菱形、方形、長方形內填以雷紋,作連續式排列,並用金銀絲和金銀片鑲嵌,盛行於戰國時代。

網紋。是斜線交錯如網形,商代早期青銅爵上見有,以後很少發現。

▲龍形燈 ▲雙龍耳簋燈 ▲雙龍耳盤口壺 ▲四龍海水紋三足爐 ▲鑲嵌幾何紋鳥壺 ▲印文墨盒

第四章 獸面紋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本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報更也。“宋代人將青銅器上表現獸的頭部、或以獸的頭部高產田主的紋飾都稱饕餮紋。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的物像頭部正視的圖案。後來不少著作中稱它為獸面紋。獸面紋這個名詞比饕餮紋為勝,因為它指出了這種紋飾的構圖形式,而饕餮紋壹詞卻只限於“有首無身”這樣的定義,絕大多數紋飾並非如此。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梁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壹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的兩側有的有耳,多數獸面紋有曲張的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沒有獸的體部或尾部。所有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壹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方法和技藝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獸面紋,最簡單的僅有壹對獸目,而將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壹般的都用橫條或者直條的復線或單線為主體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條紋結構成,並岐生出簡單的雷紋。小器的紋飾很單調,大器的紋飾顯得復雜壹些。角不發達,也不大具體,較大的紋飾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狀態。大體上商代中期的圖像比商代早期的圖像線條和結構更為復雜。象征性的體軀,尾端上下彎曲分開,如果獸面兩側配置有鳥紋,則獸的兩尾是上卷的。紋飾線條有粗獷的和纖細的兩類,有時壹件器上兩個圖案各用不同販線條構成。

商代中期的變化是突出了目紋,有的比例相當大,炯炯有神。紋飾很少用粗條紋構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紋和並列的羽狀紋構成紋飾的其余部分。整個獸面紋比早期精細,神秘的氣氛強烈,但圖案仍然是抽象的。獸面的主幹和地紋區別仍不明顯。

商代晚期的獸面紋有三種形式,形象具體的、肢體省略的和變形的。形象具體的獸面紋的特點是擴大了角的部位,獸目相對地縮小,獸的臉頰和兩腮額頂、獸腿、爪、體軀和其余的地紋能夠用平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這是最常見的壹類獸面紋。肢體省略的獸面紋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獸面,沒有獸體的其余部分,也仍然是圖案結合的象征性省略,與所謂“有首無身,食人未咽”的形象無甚關系。變形的獸面紋分三種,壹種是只保留壹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連的線條,多數是素面的,沒有地紋,然而有的也有地紋,但是仍然沒有紋飾實象的整體感。第二種是只表現壹對獸目,其余部分皆以細密而規則的雷紋組成,是構圖的退化現象。第三種雖然只剩下了象征性性的大獸目,但其余的條紋仍然做得相當精麗,不以其變形而簡陋粗率。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獸面紋最為發達,種類也很多,雖然它們的形象結構是公式化的,但是突出的角型卻很不相同,這是區別各類獸面紋的主要標誌。角型有壹些常見的,如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出土的大方鼎,銘文為牛的方鼎花紋就是牛頭紋,銘文為鹿的方鼎,其花紋即是鹿頭紋,角型秀清楚。有的是彎曲,從根外卷如羊角,有的是從角根展開角尖向內卷,如牛角之類。有的是這類角的變形,即不像牛角,也不像羊角,可分別稱之為上卷角或卷角。還有種種變化的角型,簡述如下:

火紋除單個作為圖案外,還與其他紋飾配合使用,與之配合的紋飾有龍紋、四瓣目紋、雷紋等。火紋與龍紋配合使用有三種形式:壹、火紋與龍紋壹壹相間排列,多作帶狀,龍紋多作卷

體或短體。二、火紋與雙體龍紋配合,龍頭居中,體軀向兩側波曲形展開,在體軀的上下飾以火紋。以上兩種火龍紋屬於商末周初。三、以火紋為中心,兩旁配置龍紋,作為壹組火龍紋。

▲獸面紋觚 ▲獸面紋鬲 ▲象首獸紋簠

第六章 鳳鳥紋

鳳鳥紋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鳥紋的特征比較形象。最早的鳥紋發現於新石器時代,如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博物館

鳳紋除了華麗的冠外,它的體軀和尾部也有很多變化,鳳的冠大致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形式。多齒冠鳳紋,冠作多齒形,寬尾下垂,裝飾很華麗,多齒冠在鳳紋中較為少見,盛行

於商末周初。長冠鳳紋,在鳳的頭部有壹條逶迤的長冠垂於頸後,長的可達背部,尖端作向上或向下卷曲。這類鳳紋體軀很多是卷曲的,並有長尾或尾部下垂,盛行於殷墟中期到西周晚期。

花冠鳳紋,花冠是鳳頭部長冠的修飾,表示鳳冠華麗的綬帶。花冠有作長羽飄舉狀,也垂於胸前的,有時花冠可垂至足部,然後再向上卷,盡量發揮它的裝飾作用。花冠鳳紋盛行於西周時期

鳥紋中絕大部分的鳥喙是閉合的彎鉤形,和鷙鳥的喙相似,個別的鳥喙也有張開的,見於西周早期的式樣。鳥紋都有角或毛無須,角的形式大致有彎角、長頸鹿角和尖角。彎角鳥紋,在

鳥的後腦有壹彎角,角根較寬,向下彎曲,角尖向上。彎角鳥紋盛行於商末周初。長頸鹿角鳥紋,鳥頭上有長頸鹿角,這與獸面紋所見長頸鹿角相同,但作橫向安置,盛行於商末周初。尖角

鳥紋,鳥的角根粗大,上端尖銳如尖耳狀,盛行於商末周初。鳥紋的體軀,大多只是壹個禽體的外形,沒有羽翅,有時因圖案結構的需要,有作長條卷尾形的,類似鳥首龍體。

鳥的尾部變化較多,有長尾、垂尾和分尾幾種形式。長尾鳥鳥紋,鳥的尾部是整個體軀的三倍,可謂極度的誇張,長尾的尾端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垂尾,因尾部較寬而作下垂狀,這在

鳳紋中比較多。分尾,是因構圖變化,使尾部與體軀分離,分尾的尾端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

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壹特長的喙,大多見於西周中期。

鸞鳥紋。鸞是鳴聲優美的神鳥,形象如雞,舉首而立,多飾在樂器鐘的鼓右打擊處。鸞鳥鳴聲如音樂,這是用途和紋飾相應的實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鴟梟紋。多為鴟梟的正面圖形,特別強調鴟梟的大圓眼,頭上有壹對毛角,兩翅較大,有的只表現鴟梟的頭部和兩翼。河南溫縣小南張出土的徙斝,腹部就是鴟梟紋。盛行於商代中、晚

期。

雁紋是鳥紋中寫實的形象,這種紋飾僅見於山西省渾源縣李峪村出土的鳥獸龍紋壺上,作曲頸佇立的群雁狀,具有北方地區的風格,屬春秋晚期。

▲獸面紋方卣 ▲獸面紋觥 ▲蟠龍紋 ▲鎏金花鳥紋八角銅鏡 ▲獸面紋瓿 ▲獸面紋罍

第七章 各種動物紋

馬、牛、羊、雞、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動物和壹些變形的動物如長鼻獸、蝸身獸,是青銅器動物紋的主體。此外還有壹些小動物,如蛇、蟬、魚、龜、蟾蜍等不能

虎紋。在青銅器上,虎紋常以活動形態出現。如安徽阜陽出土的龍虎尊,肩部有壹虎,虎口咬壹怪人。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青銅鉞上有虎食人頭形的紋飾,為兩虎***食壹人頭。在著名

的司母戊大鼎的耳部,是對稱兩虎,虎張口卷尾,虎口中間為壹人頭。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的鳥獸龍紋壺,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著名的虎食人卣,器物的整個形象作猛虎踞蹲形。

前爪攫壹似人非人的怪物。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是作鬼怪之狀。這類圖像在當時相當流行。虎紋還有壹種側面的形象,如上村嶺虢國墓地所出虎紋鏡就是如此,兩虎作圓

形,首尾相接。

牛紋。商周青銅器上,飾牛角的獸面紋較多。在尊的肩部常飾牛頭,四年其卣提梁的兩端也是用牛頭作裝飾,在鼎足上部用牛頭紋作為裝飾的更為多見。作為整體的牛紋在青銅器上卻很

少見,僅在商代晚期出現過壹尊。頸部飾牛紋,整體造型也為牛的尊在山西渾源、陜西興平等地都出土過,形象逼真。

象紋。象的形象比較明顯,頭部且個向下或向上的長鼻,鼻下有咀。壹般體軀巨大,並有四足。有青銅樂器鉦、鐃上,象紋壹般作為邊緣紋飾,體積很小。著名的九象尊在腹部用簡單的

線條勾出九只象,首尾相接。河南洛陽出土西周成王時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時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飾對稱的象紋。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對稱的象紋,足部亦是象的造

型,非常形象。象紋除作為紋飾外,還有象尊,是以象的整體造型作為青銅酒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象紋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以前有些學者,將長卷鼻的動物都歸入象紋,實

際上象還應有巨大的身軀和粗壯的足。如果缺少這壹條件,應列入變形動物紋,而不應歸入象紋。

鹿紋。河南安陽殷墟1004號墓出土的鹿方鼎,腹部飾鹿角獸面紋,分枝角很突出。整體的鹿紋商代未見。西周早期貉子卣飾有鹿紋,鹿頭回顧作臥狀,銘文中提到贈鹿之事,與鹿紋正相

應。春秋晚期和戰國的青銅器上,也有少量的鹿紋出現,紋飾已用紅銅鑲嵌。

兔紋。免紋形象很寫實,在青銅器紋飾中很少見,河南洛陽北瑤出土西周兔紋觶,頸部飾兔紋壹周。

蝸身獸紋。形象是以蝸牛殼作為軀幹的動物,頭作龍形,頭頂有壹觸角,唇上卷似象鼻,口內有上下交錯的大獠牙,頭下有壹利爪,身負大蝸牛殼。這些都屬蝸牛的真實形象,而是變化

了的形象。這些都屬蝸牛的特點。當然,這並不是蝸牛的真實形象,而是變化了的形象。這類紋飾過去也稱為夔紋。蝸身獸紋所見大都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西周成都市五時代的天亡簋和

陜西涇陽高家堡出土的方座簋、尊、卣,主紋都是蝸身獸紋。它流行時間很短,西周中期的青銅器上已不見這種紋飾。

蛇紋。蛇是壹種軟體動物,在青銅器上的蛇紋,頭部比較寬大,還有壹雙突出的眼睛,曲折形的身體有鱗節的裝飾,尾部上卷。這種紋飾舊稱蠶紋,實際上蠶是沒有眼睛的,而且頭部與

體軀為等寬,尾部平直不能上卷。蛇與蠶在形象上是大不壹致的。形象的蛇紋出現在商代中晚期,大多作對稱式排列成帶狀紋飾,尚沒有作主體紋飾使用。西周時代很少見有蛇紋

第八章 各種獸體變形紋

獸體變形紋的主體是不具備某壹些動物的整體形狀,只有象征性的獸體殘余的變形,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動物。這類紋飾在青銅器上表現的形式有鳥獸合體紋、獸目連紋、獸體變

形紋、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等。

鳥獸合體紋。有壹段曲折形的體軀,壹端是龍頭,壹端是鳥頭,實際生活中沒有這種形式的獸,應是圖案結構變形,這種紋飾個別在出現在商末周初。

獸目馮連紋。為兩獸的某壹些部分相互連接,所接觸之處有壹目相連結,其表現形式有兩獸的頭部相接,連接處是目紋。還有兩獸體軀相接,還有邊上廉潔是兩尾相結的獸目交連紋,與

交龍紋的區別是相連接而不是交纏,並在連續處有壹目。這類紋飾稱窮曲紋或竊曲紋,盛行於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時代。

獸體變形紋是動物體軀組成的各種圖案,暈些動物頭部都省略了,體軀也隨著圖案而變形,成為波曲紋、鱗紋,蕉葉紋,羽翅紋。

波曲紋。舊稱環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壹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為西周中

、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之壹。西周孝王時代的大克鼎,西周宣王時代的頌壺都在腹部及頸部飾波曲紋。春秋晚期齊國的洹子孟姜壺上仍然沿用這類波曲紋。

鱗紋。是以龍蛇體軀上的鱗片排列而組成的紋飾,排列的方式有連續式、重疊式、並列式三種。連續式是完全相同的鱗片,按縱向交錯排列,可鋪開壹個很大的面。重疊式的鱗紋排列方

式如魚鱗相疊,也是縱向形式。這兩種鱗紋,都可作為主紋,壹般在器物的腹部,上村嶺虢國基地出土的鼎、壺上也飾鱗紋。並列式,有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間的鱗片橫置作帶狀,也有作二層

橫列。這類鱗紋舊稱重環紋,壹般飾在鼎和簋的腹上部,西周地毯王師兌簋,就是這種紋飾。盛行於西周中晚期。

蕉葉紋。是兩獸的體軀作縱向對稱式排列,壹端較寬,壹端尖銳,作蕉葉的形式。這類紋飾大多施於觚的頸部和鼎的腹部。盛行於商末周初。

羽翅紋。作微型的羽翅狀。它的粗端作雷紋盤旋,細端作尖銳狀,常用多疊的形式整齊排列,在壹件青銅器上可有數千個之多。盛行於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

獸體卷曲紋。每個圖案的個體是壹根彎曲的線條,有呈C形和S形的圖案,也有作橫S形的,近乎卷曲回顧的龍,但它不辨首尾。過去也有稱職為蟠虺紋的,實際上蟠虺紋是小蛇,頭尾還

是可以分辨的。這種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灑金雙夔鳳耳尊 ▲金龍鳳瓶 ▲蛙紋鉞▲大克鼎 ▲羽翅紋壺 ▲方鼎

商周青銅器紋飾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褥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奏漢時期,隨著瓷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我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壹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壹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壹。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時期壹樣,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陶範制作,且壹器壹範,手工制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範,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壹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從紋飾之間看,由於同夏、商時代壹樣為陶範鑄成,壹範壹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範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