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診斷:化痰通腑法治療意識障礙的理論來源

中醫診斷:化痰通腑法治療意識障礙的理論來源

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急性期痰熱腑證,包括精神障礙患者,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對王永炎教授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精神障礙的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

1痰熱腑證的異常心理特征

腑痰熱證的臨床癥狀是腑氣阻滯和痰熱證兩個方面。其基本癥狀是便秘、大便幹燥、舌苔厚黃。最常見的脈象是滑弦,多為胃中痰熱。可見於意識不清的中風患者,也可見於輕度意識障礙者。意識障礙表現為坐立不安或嗜睡。打電話的時候可以醒過來回答問題,但是動了就回去睡覺了。患者還可以看到腹脹、口臭和舌質紅或暗。證型應歸入中腑,治療重點是化痰通腑,除痰熱,清腑之氣,除濁毒而不愁清竅。從而改善意識狀態,相應地達到減少並發癥、緩解病情、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目的。病變在腦,治療在中焦胃腸道。原因是什麽?

2.中焦脾胃氣機與意識狀態的關系

《內經》認為,神的活動不僅受心的支配,而且屬於五臟,其中脾占有特殊的地位:“心、肺在上,上者宜健;肝腎在下,下者當升;中焦以脾胃為中心,上下升降,故為臟氣升降之樞。“心、肺、肝、腎的氣機升降,取決於脾升胃降的功能。”蘇文。六個微主題:“進則廢,出則神滅,升則息,降則孤,危。因此,這並不矛盾。沒有辦法變強變老;沒有提升,就沒有成長的收藏。”可見,氣的升降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歷代醫家治療精神障礙可以看出,大多是調理中焦脾胃之氣。中焦脾胃之氣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意識的變化:

(1)渣滓濁毒擾亂清竅。“蘇文。”陰陽應如《大經論》:“清陽出於上竅,濁陰出於下竅。“中焦主於脾胃。脾升胃降,則精氣可散,渣滓可排,從而維持心神正常。同時,這種電梯可以配合脾胃經絡的升降功能。經絡氣機升降特點主要表現在循環方面,脾足太陰經由足至胸,足陽明經由頭至足,與中焦脾升胃降胃功能剛好壹致。如果陽明的經絡之氣不能順降,陽明胃經和腑經的產物就會失常,導致胃氣不降,濁氣不排,就會出現陽明之邪實熱證。濁毒之邪擾亂清竅,使心機不明。這是陽明腑臟引起意識異常的壹個重要因素。

(2)痰熱血瘀纏繞腦脈。“蘇文。經絡學說說:“在胃裏喝,溢精,但上至脾,脾散精,上至肺,通水道,下至膀胱經。提示津液的代謝依賴於三焦的氣化功能,其中中焦的脾胃對津液的生化敷料有影響,中焦之氣異常,水谷不精微而漸積為痰。痰為濕熱之邪,易化火傷陰;同時,雖然是陽邪,但重濁粘稠,容易阻滯行氣,使臟腑氣血升降失常。陽轉熱易擾痰火,風邪易擾絡;若阻滯氣機,則清陽,氣滯血瘀則痰瘀阻滯清竅。

由於中焦脾胃氣機與意識狀態關系密切,為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意識障礙提供了理論依據。此外,當代醫學對神經肽的研究還發現,神經肽在體內的分布多為腦和消化道雙重分布。這種肽的雙重分布,又稱為腦腸肽,與人的記憶、反應、情緒、行為以及各種精神疾病密切相關。這是否啟發人們認識到神經系統和胃腸道在起源和功能上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人們認識到,由於陽明腑臟的濁毒停滯,腸內產生過量的氨和吲哚類有害物質。這些代謝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刺激神經系統,產生異常興奮,可引起明顯煩躁,加重意識障礙程度。

化痰通腑法治療意識障礙的機理探討

化痰通腑法的基本方為化痰通腑湯:方中全瓜蔞清熱化痰,理氣散結;膽南星熄風化痰清熱,配全瓜蔞清熱化痰去中焦濁;生大黃平復暑熱,清理胃腸積滯,通腑化濁;芒硝軟堅散結,幫助大黃通腑導滯。四藥配伍,化痰清熱,通腑理氣。

中風引起的意識障礙,是由於體內陰氣不足,瘀血的肝風上下遊移,導致腦脈麻痹或溢血後精神機器受損。其中,如果陽氣虛弱,氣血不足,可迅速成為脫證;如果正能量的不足和邪惡能量的過剩是陰陽,氣血失衡,氣的紊亂會造成竅的阻塞和神的混亂;如果邪能過剩為主導,則表現為痰熱,即使臟腑過剩,也可使濁邪阻塞竅竅,清氣血,神不清。急則治標,速除痰熱濁,是關鍵。

運用化痰通腑法,可減少胃腸道痰熱郁結,濁邪不擾心神,克服氣血紊亂,防止瞼內翻。二是能使腑氣暢通,氣血得以傳播,從而達到通痹活絡,促進疾病發展的目的。第三,可以急藏陰,防止陰被熱損傷,內竭陰脫陽。痰熱而去,陰液猶存,濁毒而清,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化痰通腑法雖急且治標,但重要的是要尋求辨證的根本,在痰熱腑證發生的臨床上有應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