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功夫的起源地在哪兒?

功夫的起源地在哪兒?

回溯到中國功夫的起源,從古文獻的記載和考古學實物的發掘相印證,在史前時代,人們為了獲取生活所需和適應大自然的適者生存條件,因應人與人爭、人與獸爭,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摔絆、擒拿等動作。並且在原始社會裏的節慶或祭典儀式中,常有幹戚舞、大武舞、弓矢舞、矛舞和角抵舞的活動,這都是搏鬥技巧動作所組合成套的運動形式,是以歌舞來顯示武勇凱旋,展示榮耀,也是「武術套路」最早的起源。 另外私有制萌芽後,部落間的戰爭使格鬥的技術不斷發展,從西漢時期的儲具圓雕<格鬥>上手,就生動地展現出徒手相博的場景。在激烈的生存博鬥,要求壹定要有必勝的攻防格鬥技能,經過實際演練並能自覺的運用,這就是功夫的萌芽。 中國功夫在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稱謂,例如在夏、商、周時稱為拳勇、手博、相高、角力;春秋戰國時稱技擊、相博、手戰;秦漢三國時稱武藝、角抵、摔胡、手博、手格、長手等;魏晉南北朝時稱武術、講武、相撲、拳法等;隨唐時期稱拳捷、試撲、手搏、相搏等;宋朝時稱武藝、武技、相搏、手搏、打套子、角抵等;明朝時稱白打、使拳、使藝、拳法等;清朝稱把式、對力、對拳、武藝;而民國以後稱國術、武術、國技、把式、八式、操扁卦、功夫等。 以上稱謂雖因時代、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的相異而有所不同,且有的名稱除了在古籍中才能找到,壹般並不經常出現,但都是代表著中國功夫在歷史中的演變及定位。現在我國稱為國術,大陸稱為武術,國際間最為流行的通稱則有中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