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掛青的風俗

掛青的風俗

每年的清明節,族人聚集到壹起去祭掃祖宗墳墓,寄托追思,告慰先人,撫遠後世子孫。

培墓,或稱掃墓,指掛紙前,族人首先查看墳墓是否被鼠兔打洞,是否塌陷,給墳墓添土除草後,供上刀頭、糖果等祭品,燒錢化紙。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壹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壹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征。

最後,族人就用白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在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清除,並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掛青”時,壹些祭祀者會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者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祈求先人亡靈庇佑。

程序越復雜,祭祀者遵循的規矩就越多,比如時間,他們往往會選擇上午,而黃昏時壹般是不適宜“掛青”的。在他們看來,清明節是陰氣下降,陽氣上升的交匯時節,如果在晚上“掛青”,則會帶回不祥。

根據地域不同,“掛青”活動稍有差異。

最簡單的,是在祖先墳頭掛上用白色清明紙剪成的紙串即可。

也有壹些宗族和地方的祭祀者,在“掛青”時會區分男墓和女墓。他們在男墓墳頭統壹掛上白色“掛青”,而女墓則在白色紙串頂端紮上紅色燈籠,以作為區分和點綴。

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 紅黃藍白黑)兩類,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認識的進壹步加深,“掛青”活動少了很多規矩,沒有了迷信色彩,大多數人只是把它當成對祖先的追憶和思念。

實錄

隆裏古城形成於明代初期,是明代以來中央政權強化對邊遠地區統治和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滲透的產物。

從三月底開始,“掛清”準備開始了,各家宗祠具有威望的代表(族長)開始和族人籌劃安排清明“掛清”事務,張榜公布各事務負責人員名單,比如采購、接待、主廚、幫廚等等,同時通知遠鄉近鄰的同族親戚按時參加本族的“掛清”活動。

4月9日中午,從隆裏村到王家榜村將近4公裏的油路上,班車、農用車、摩托車、步行的人組成了壹支浩浩蕩蕩、延綿不絕的“掛清”隊伍,領頭的隊伍扛著大紅羅帳,舉著“楊氏掛清,文明祭祖”的大招牌,緊跟其後的每輛車上都寫著諸如“楊氏祭祖八瓢隊”、“楊氏祭祖地靈組”等標示,步行的隊伍也都有壹個代表舉著本隊的組號,帶領本隊(組)隊伍前進,還有壹輛專門用於攝影的小車緊跟隊伍之後。

這支隊伍最少也有三千人。

以前女的不用去,只需要交點錢就成了。在老家,如果嶽父嶽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娘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壹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娘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娘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掛清的方式,還是沿用祖留傳下來的老習慣,將墳上和周圍的雜草除掉,在墳頭插上壹根樹枝,上面掛著用白紙剪成條條及紙錢,在墳前擺上肉,酒和米耙,插上香,最後放炮作揖和燒紙錢,話說那紙錢,墳頭枝上掛的是逝者用的,燒的是地府收的。

在“松木堂”那裏時,出了點小意外,因為墳很多,大家很多年沒壹起掛了,都不記得哪些是我們這壹大屋的了,喬寶叔說有十壹塊,水寶叔又說有十三塊,最後怕漏著誰會惹不高興,大夥就把那壹片全給掛了。  差不多掛到五點多才結束,按說聚餐前族人會在最長輩的那個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但是,又累又餓,也不等大家洗洗就開餐了,飯菜很豐盛,味道也很好,是挺挺叔叔掌廚的,壹***開了三桌,還有的坐不下,小孩只好站著吃,席中很熱鬧,很久沒聚在壹起了,但大家親情依然很深,吃完飯天已經很黑了,原本想照張全家福的也來不及了。  最後大家達成壹個***識:以後每年掛清無論是誰組織和安排,大家都要盡力安排好,爭取回老家,因為這不僅是為了祭祖,也是大家團聚交融的好機會。

插柳掛青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柳葉有清熱毒,利小便等功效”。現代藥學分析,柳含有鞣酸,水楊酸、碘等有效成份,能起到收斂、殺菌、止痛等作用。中醫歷來常用鮮垂柳(潮人俗稱絲柳)用於春日小兒常見的麻疹治療。清明日插柳於門上以“辟邪祛疾”(風寒時疫之邪氣),其實都是有科學道理的。

《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記載。古人素重情感,往往在送別親友之時,或紅男綠女花前月下,常喜折柳贈言別,以表依依不舍之情。

古籍《清嘉錄》雲:“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潮汕農諺有:“插柳掛青,萬木回春,順應陽氣,福降農家”和“檐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

潮汕古諺語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

民間:“清明壹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壹枝斜插綠雲翹”

插柳民風習谷相傳源於唐代,宋代插柳之風盛極,清代更流傳著:清明折柳、賣柳、戴柳、贈柳的諸多趣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