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宵節簡筆畫素材

元宵節簡筆畫素材

元宵節簡筆畫素材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元宵節簡筆畫素材,歡迎大家參考!

 元宵節習俗: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壹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叠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壹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壹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

 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壹種蹺技活動。

 社會影響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壹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48]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49]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49]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50]佛教教義中,燈火有諸多妙用,“壹燈能破千年暗”,燈火可以破人世黑暗,現佛之光明,去除眾生煩惱。梁簡文帝的《正月八日燃燈應令詩》描述了當時燈會的盛況,而所言“燈王”即是指釋迦牟尼。敦煌文書中的《太子成道經》記述釋迦牟尼為“寶燈王”,並且“身上燃燈千盞”。佛教透過燈會等活動走入民間,直接將諸多文化要素引入中國傳統節日之中,使之成為中國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93]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壹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壹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49-50]

 節日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春節如此,元宵節也不例外。億萬國人的熱情、奔放、張揚,可與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節比肩。[49]

 歷史價值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51]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52]

 經濟價值

 元宵節臨近,花燈、湯圓和花炮等商品生意火爆,山東省日照市“元宵經濟”紅紅火火。[53]商家吹響元宵經濟“集結號”[54]。2011年2月17日是元宵節,吃湯圓、品美食、看廟會,每壹位市民都在努力的抓住春節的尾巴,享受元宵節中的年味。在元宵節到來時,節日經濟再度被攪熱,酒店訂座爆滿,超市元宵賣得火。近年來壹些春節期間沒來得及聚會的同事、親友將元宵節作為壹起聚餐的機會,使得元宵節酒店的訂座率大幅增加,元宵節訂餐數量幾乎不亞於除夕年夜飯,部分酒店針對市民過年喜吃大魚、大肉的習慣,特意在元宵節推出“憶苦思甜”菜肴,粗糧、野菜、窩窩頭頗受市民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