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壹樣,表示著壹個季節的開始。也就是說,立春意味著春季的開始。
立春又叫立春節、朝節、歲節、歲旦,其主要是當太陽到達黃經315°的時候,大多在公歷2月3日、4日或者5日這三天。
立,開始的意思;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就是指天氣嚴寒的冬天已經過去, 天氣逐漸回暖,即將進入溫暖和煦的春天,百花即將在這個季節盛開。
立春習俗
立春習俗1: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壹樣有眾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壹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壹個古老的節氣,也是壹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壹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立春習俗2:報春
舊俗立春前壹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壹稱春官,壹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壹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壹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壹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壹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壹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壹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壹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竈,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壹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壹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鬥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壹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習俗3:咬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蔔之俗,壹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珰,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壹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壹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致。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涕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幹粉、雞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說到春餅,過去講究的人家到鍋餅鋪去買。聽老人們講,民國初時北京西單報子街有壹家叫“寶元齋”的蒸鍋鋪,那兒烙的春餅,質料地道,手藝精湛,在京城堪稱首屈壹指,買回家稍加熱,夾上羊角蔥絲,抹上六必居的甜面醬,夾上“合子菜”,來碗小米粥壹吃,那才是壹頓節令美食。
如今吃春餅隨時可在家庭中自制,可用溫水燙面烙制或蒸制,形狀可大如團扇,小如碗碟大小,壹公斤面粉約可烙出十六合,兩頁為壹合。烙時每張餅上的壹面抹些香油,吃時則很容易揭開。菜俗稱“和菜”(即古稱春盤),除必備有蔥絲甜面醬外,其他菜可據壹家人愛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葷素齊全。其中熱菜應必有炒粉絲豆芽、攤黃菜(雞蛋)、炒韭菜,有豆腐幹則最好。食春盤春餅,老北京最講究壹定要卷成筒狀,從頭吃到尾,俗語叫“有頭有尾”。立春日,闔家圍桌食之其樂無窮。
立春習俗4:炸春卷
炸春卷亦是古代裝春盤內的傳統節令食品。《歲時廣記》雲:“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當今常吃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外焦內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立春習俗5:蘿蔔
蘿蔔古代時稱蘆菔,蘇東坡有詩雲:“蘆菔根尚含曉露,秋來霜雪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舊時藥典認為,蘿蔔根葉皆可生、熟、當菜當飯而食,有很大的藥用價值。常食蘿蔔不但可解春困,還可有助於軟化血管,降血脂穩血壓,可解酒、理氣等,具有營養、健身、祛病之功。這也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時眾人嚼吃蘿蔔的本來用意吧。北方人多愛吃生蘿蔔,尤以心裏美和小紅蘿蔔為最佳。舊京時以南苑大紅門的蘿蔔最受歡迎,俗有“大紅門的蘿蔔叫京門”之俗語。
老北京時賣蘿蔔的小販和農民常挑擔或推著挑子車串胡同叫賣:“水蘿蔔哎,又脆又甜喲!”主婦們出院門挑好蘿蔔後,小販用小塊刀先嘎巴壹刀將“心裏美”壹刀去頂,再飛快幾刀旋開蘿蔔皮,不切斷再將紅蘿蔔芯按方格
樣兒橫豎幾刀切成方形條狀,整個蘿蔔被切成好像壹朵盛開的紅牡丹花,非常好看。當拿回家全家掰開嘎巴、嘎巴咬著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點辣的極水靈的好春令食品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