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勝之書》、《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
1、《氾勝之書》
是西漢晚期的壹部重要農學著作,壹般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農書。《漢書?藝文誌》著錄作“《氾勝之》十八篇”,《氾勝之書》是後世的通稱。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氾勝之書總結了當時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記述了耕作原則和作物栽培技術,對促進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而聞名於世。
2、《齊民要術》
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壹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壹,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完整的農書。?
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3、《農書》
中國元代綜合性農書。作者王禎。37集本成書於元仁宗皇慶二年,明代初期被編入《永樂大典》。明清以後,有很多刊本。1981年出版了經過整理、校註的王毓瑚校本。全書約13萬余字。
4、《農政全書》
成書於明朝萬歷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壹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壹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於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
由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擴展資料
農業是中華古文明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歷朝歷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經驗的總結和推廣。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先後出現了很多種類的農業書籍。據《中國農學書錄》記載,中國古代農書***有500多種,流傳至今的有300多種。?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中國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四大農書基本反映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農耕社會的發展狀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