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1895 10 10月19—1992 7月11)上海江灣人,祖籍安徽歙縣。父親去世早,在蘇州靠爺爺生活,改姓鄭。5歲入私立學校,65,438+00歲入上海敦仁學校,65,438+04歲入蘇州長園、公立第四高等小學。17歲入江蘇省第二中學。開始為報紙和期刊寫文學和歷史速寫。21歲入江南書院。32歲去了上海,加入上海電影公司,編稿子和說明。加入南社。1913,編輯《華光雙月刊》和《金剛鉆報》。1934年辭去《金剛鉆日報》編輯,出任中福書店編輯。1938,擔任上海國華中學副校長。同時,他還在上海音樂專修館和愛群女子中學任教。國華中學停辦後,在大夏大學、大同大學附屬中學任教。從1942到1943,先後在徐匯中學、執信學院、江南聯合中學任教。從1944到1946,先後在模範中學、成文學院任教。他堅持寫作,被譽為“報刊之王”。建國後,在晉源中學任教,任副校長。受文革影響,1977徹底平反,恢復名譽,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從1981開始,我每年都在進行50萬字左右的寫作和整理。1992 7月11死於上海。作品很多,有近50種。近年出版的《鄭文選》三卷本。
中文名:鄭。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上海江灣
出生日期:1895 65438+10月19。
死亡日期:1992年7月11。
職業:作家,文學史家
主要成就:被譽為“報刊之王”
代表作品:《林逸·葉三》、《文遠瑣事》、《書報談往事》等。
親身經歷
鄭,1895 10 6月19出生於上海江灣,祖籍安徽歙縣。家父早逝,靠蘇州祖父為生,改姓鄭,名雲。5歲入私立學校,65,438+00歲入上海敦仁學校,65,438+04歲入蘇州長園、公立第四高等小學。17歲入江蘇省第二中學。開始為報紙和期刊寫文學和歷史速寫。21歲入江南書院。32歲去了上海,加入上海電影公司,編稿子和說明。加入南社。1913,編輯《華光雙月刊》和《金剛鉆報》。1934年辭去《金剛鉆日報》編輯,出任中福書店編輯。1938,擔任上海國華中學副校長。同時,他還在上海音樂專修館和愛群女子中學任教。國華中學停辦後,在大夏大學、大同大學附屬中學任教。從1942到1943,先後在徐匯中學、執信學院、江南聯合中學任教。從1944到1946,先後在模範中學(晉源中學)、成文學院任教。放學後,他從不停止寫作,被譽為“報刊之王”。
建國後,在晉源中學任教,任副校長。1966退役。在“文革”中受到打擊,1977年徹底平反,恢復名譽。加入農工民主黨。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從1981開始,我每年都在進行50萬字左右的寫作和整理。1992 7月11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他的作品很多,有近50種。近年出版的《鄭文選》三卷本。
鄭先生從1913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到了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成就了壹段文學佳話。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清末民國時期的文遠軼事,內容廣泛,蔚為壯觀,成為了解近代文藝界狀況的珍貴資料。鄭先生早期作品多采用文言文,簡潔含蓄,富有韻味。晚年作品盡善盡美,但用文言白話文寫成,筆墨寫得很好,能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壹體。這些作品以其獨特的隨筆風格和高雅通俗的風格贏得了各界讀者的好評。
主要工作
著有《人物誌·藻》、《宋··華》、《伊美隨筆》、《孤集》、《現代野騎》、《談叢》、《南社叢談》、《鄭·文摘》、《藝壇百影》、《電影界舊聞》、《上海三十年》、《清娛》等專著。
中華書局出版過鄭先生的著作《譯林散葉》、《譯林散葉續》,講清末民初的舊書報、文學故事,講近代名人,講南方社會:歷史與人。前兩部以筆記的形式講述現代文史故事,文字短小精悍,敘述親切生動,史料翔實,趣味性強;用通俗平實的文字講述晚清民國時期出版界、報刊上的舊事,勾勒出壹部極具參考價值的文化史料,可讀性極強。它壹直被關註現代文化史的學者所稱道,吸引了許多普通讀者的興趣,堪稱高雅通俗。
北方文藝出版社先後出版了《鄭作品集》、《書籍筆記-指痕》、《人物-人、藝、物的故事-臨夏的雲》、《美國文學-往事如夢》。
作品選讀
林逸·葉三:
康有為
1.康有為說:蘇東坡是古今最差的書法家,不會用筆。如果他跟我學,他應該負責四十招。
2.康有為住在檳城。他的房間是壹個大亭子,周圍是鮮花和樹木。有壹棵大樹,長得像榕樹,已經開了好幾年了。它是黃色的,五彩繽紛的,唯壹的壹天正在降臨。康把它命名為黃壹天。有句話說:“昨日開,今日落,窮則短,富則昌。”
3.康有為的八股文不錯,有人戲稱其為八股文聖人。後來我去八股,但我裝成聖人,名字很長。
4.康有為去禮部考試,題目是《大享當仁說孔子偉大》。康的結論是說:孔子是偉大的,但誰知道經過這麽多的時代,還會有人比孔子更偉大!這是隱藏的情況。
梁啟超
1.梁啟超在南京東南大學談學習興趣,有壹句話:我是壹個崇尚趣味的人。如果我以化學來劃分梁啟超,從中提煉出壹種本名趣味,恐怕就只剩下零了。
2.梁啟超是第壹個在著作中提到馬克思的中國學者。1902年,梁署名《中國新民》,撰寫《進化革命家的戒德論》,出版《新民叢報》第18期,其中涉及馬克思,但馬克思將其翻譯成麥克爾斯。
3.梁仁功稱自己是現在中國不可或缺的人。妳說:若幹年後,不管中國死不死,全國都會想起我。
4.梁啟超自稱書呆子,說書呆子常被利用。
5.梁啟超和曾雲:說到美,這真是文學界的恥辱。希望以後作家描寫女性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恢復美人的健康。
6.梁啟超非常重視黃遵憲的詩歌,因此他被稱為詩人的革命之壹。
鄭的讀書方法
鄭認為學習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即“課內”和“課外”。他本人屬於後者。他說:“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父母老師督促弟子閱讀經典著作,背誦歷代名著,使其英語飽滿。”在此期間,不允許閱讀所謂的'休閑書籍',以免分散註意力,直到文理科都很好理解,我可以涉獵有關該國歷史的小說並產生興趣。這種閱讀屬於‘在房裏打分’。“但《由表及裏》的閱讀方法是“由淺入深_循序漸進,先從有趣的有關福建歷史的小說和有強烈時代氣息的散文開始,再去讀清代和明末的雜文_回溯元曲、宋詞、唐詩和語文文章,還有《左傳》、《離騷》、《詩經》、《尚書》,我們都要去研究。
鄭比較兩者後評價說:“臘肉的深淺和種植基礎的紮實,是前者優於後者;至於理解的難易程度和進步的速度,後者比前者好。各有利弊,很難下結論。”鄭在談到他的讀書方法時,說,他對讀訓書、大學和私立學校的中庸之道不感興趣。
後來我在乘涼的時候,聽說三國演義被吸引了,但是我從聽課變成了自己看書,從壹知半解逐漸變成了知道它的大結局。“那時候我覺得讀書是個苦差事,但壹改就覺得沒完沒了。”最終成為大家,Yun _ so,成為壹代著名作家。
布白大王
鄭是壹位不折不扣的“八卦大師”,壹生為報紙副刊撰寫雜文和軼事,達654.38+00多萬字,被稱為“填空之王”。他從中學起就在出版界工作。曾為《申報》、《新聞》、《時代》三大報特約撰稿人。他和那些出版巨頭、著名作家交情很深,從他嘴裏說出來的出版內幕自然是最權威的。出版界的八卦,妳可以去“書報談往事”,在這篇文章裏我們就來談談鄭自己的八卦。
鄭本姓居,因酷愛梅花而改筆名。據說當時他開悟後買的第壹本書是《吳梅村詞》,是掃了野山房的釋印本。鄭壹開始並不認識,他也從來沒有聽說過。但當他看到書名中的“梅”字時,立刻認定這是壹本好書,立刻買了下來。其實他當時還只是個中學生,經濟並不寬裕,真的買不起什麽書。好在我學習成績很優秀,每次考試都能名列前茅。學校沒有獎學金,所以我用“書券”代替。鄭用購書券買了王主編的《小說月報》,反復閱讀,並嘗試寫散文,終於逐漸進入文壇。他的第壹本書名叫《梅子花瓣集》。
鄭也不例外。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紙帳銅瓶房”。這個名字看起來挺奇怪的。鄭解釋說,在的古人詩詞中,有很多紙帳、銅瓶等描寫。直接在名字裏嵌入“梅”字會很俗。他現在取名“紙帳銅瓶房”,意為“隱藏的春色”。真的是原創。但後來,他得到了青年篆刻家陳茗屋刻的“邱智室”印章,愛不釋手。此後,“紙帳銅瓶室”更名為“邱智室”。有人曾經問他,邱智的房間是什麽意思?他回答說,秋天無知的人,知識發臭。
由此可見鄭對的幽默趣味。他自己也承認,從經學小學開始,紮紮實實練基本功,他壹直沒有興趣。然而,他對小說和筆記有著不同尋常的興趣。最喜歡讀《花月痕》、《紅樓夢》、《三國演義》,但最不喜歡的是《水滸傳》、《鏡花緣》和《儒林外史》。為了研究《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他還專門寫了壹本《三國閑話》,很受讀者歡迎。這種雅量,在現代文人中並不多見。
他的好朋友南社詩人高垂萬曾為他寫過壹副對聯,人美如菊。好味道勝過李子。菊花與他的本名“菊”諧音,下聯嵌在他的筆名裏。用這兩副對聯來概括鄭的壹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