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記載的上古時期“理想國”華胥之國存在嗎

古籍中記載的上古時期“理想國”華胥之國存在嗎

有人認為華胥國真實存在過,也有人認為華胥國真實存在過,只是神話傳話或文學創作的。

以下是具體的解釋:

華胥國又稱華胥古國,是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壹位傑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領華胥氏所創立的國度,其相關的101處遺址在今天的陜西省藍田縣境內殘存著,現在急需開發保護。

華胥國,傳說中虛擬的理想國度,最早見於《列子·黃帝》。華胥氏作為華胥國的女首領,“其治國有方,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追求治世強國,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夠復興華胥國的輝煌,於是有了”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典故。

《列子·黃帝》中黃帝夢遊華胥的典故,自春秋末年或戰國初年流傳以來,又經西漢劉安《淮南子》、東晉張湛的《註語》,把黃帝塑造成了壹個有美好理想追求的人物,以浪漫的精神表現出來。“夢遊”成為追憶往事恍如夢境的用語。唐代詩人李商隱“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即是此意。

從現代考古學和人類社會學研究可知,華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壹支,生活在中華民族發祥地之壹的渭河流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代表。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蒙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自然、淳樸、和諧成為文明時代提倡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道家的社會理想,於是便有了華胥國的社會模式。

華胥國位於今藍田縣華胥鎮,《綱鑒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註雲:“華胥,在今陜西蘭田縣,小淵日渚。”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陜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裏的藍田縣華胥鎮。至今華胥鎮保留有壹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壹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可資佐證:三皇時代的部落中心即華胥國。華胥的姓氏為風,是現西安市藍田人。她處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媧和伏羲的生母,又是華胥國末期壹位傑出的部落首領。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與天地八荒進行抗爭和孕育文明的領軍人物。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的張新斌認為:華胥是以母權制為代表的前伏羲時代的人物,是中華人文母祖,是中華民族前華夏民族的重要源頭。陜西藍田保留有華胥的遺跡,並有藍田猿人的發現,二者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體現,並有著內在的聯系,以二者為代表的藍田文化,在中華文化源頭的探索過程中,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華胥遺跡

華胥陵

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於陜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巖村。華胥陵是華胥氏死後安寢的陵地,它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是壹塊純陽的風水寶地。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古柏參天,鐘鼓高懸,殿宇祭臺雄偉,常年祭祀不斷。

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國上古時期有過壹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據《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故居,境內華胥陵”。明·清七部《藍田縣誌》均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谷遺址,史稱三皇故居。”《陜西通誌》中說:“羲母(風華胥)陵在藍田縣北35裏”。《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氏陵,史稱三皇故居”。根據這些記載,華胥陵遺址就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宋家村。

華胥陵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跡。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臺、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窖、畫卦臺等。伏羲創建《八卦》時的“畫卦臺”;雷家莊相傳是當年“雷澤”的所在地;傳說“華胥窯”是華胥氏履大人跡後,感虹而生伏羲女媧的窯洞;“毓先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梁;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壹通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的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黃帝夢遊”八個字。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壹塊明代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字樣,左右兩邊分別刻有“伏羲肇娠,黃帝夢遊”八個字。這些都是十分珍貴人文遺址與實物。也都進壹步印證了《陜西通誌》“羲母陵在(藍田)縣北三十五裏”的記錄。華胥陵是中華大地上壹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壹個令全球華人向往祭奠的聖地。

文學作品中的華胥國

黃帝神遊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壹的列子所提出的壹個的哲學命題。因為黃帝的這個夢,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華胥國壹詞具有了三層意義。第壹,被視為遠古盛世的象征。如晚唐詩人曹唐,在《聖帝擊壤歌四十聲》詩中,對唐堯盛世予以熱情歌頌,對華胥國那種樸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鄉,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華胥國,嬉遊太素鄉。”第二,被視為可以逃避現實煩惱的樂土。如黃庭堅《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華胥國。爭名爭利休休莫。雪月風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沈湎於酒,放縱傲慢。這幾句是說,只有沈醉於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風花雪月。第三,作為清美之夢的代稱。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是說自己懷念美麗的情人卻無法相見,只能在夢裏與之重逢了。無論是哪種意義,都是壹種理想的境界。

華胥國也曾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二刻拍案驚奇》裏有壹個故事叫《田舍翁時時經理,牧童兒夜夜尊榮》,講的是壹個孤兒叫寄兒,生來愚蠢,不識壹字,替人家做苦力為生,後來又簽字畫押,被土財主雇去放牛,穿著破布襖,晚上睡在草房裏。

壹個道人看中了寄兒的道骨,想帶他出家,寄兒不願意,於是道人就傳授了寄兒壹句五字真言,就是“婆珊婆演底”,說是睡覺前將這五字真言念上壹百遍,就可以夜夜快活。寄兒遵照道人的囑咐,睡覺前整整念了壹百遍,然後入睡,在夢裏進入了華胥國,在華胥國裏,寄兒獻萬言長策,被任命為著作郎,旗幟鼓樂,高頭駿馬,送入衙門上任。從此以後,寄兒白天勞苦,晚上就念“婆珊婆演底”進入夢中華胥國,飲美酒,享佳肴,看歌舞。被招為駙馬後,又因消除玄菟、樂浪兩個鄰國的威脅,立了大功,被封為黑甜鄉侯,富貴到了極點。到後來寄兒在放牛時發現了壹窖金銀,獻給土財主,被土財主收為養子,開始享受富裕生活,五字真言也不念了。但從此以後,白天和晚上開始顛倒過來,白天享富貴,晚上做惡夢。原來傳授五字真言的道人又來了,他向寄兒講明了其中的道理:白天享富貴的,晚上就要做惡夢;白天勞苦的,晚上就進華胥國享受富貴。

這個故事是是根據《列子》中的故事改編的,又加入了黃粱夢故事中的細節。《列子》中有壹篇講黃帝即位十五年後,白天睡覺做了壹個夢,夢遊華胥國。華胥國裏沒有君主,壹切都是自然狀態,老百姓都沒有嗜欲,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惡,人與人的關系那麽和諧,因而也就沒有什麽愛憎,無利無害,因而也沒有爭鬥,沒有需要處理的人際關系。那個國家的人都沒有恐懼,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熱。這樣的壹個國家簡直比天堂還美好。後人就用“華胥國”來指美得不能再美的夢境。《列子》中的另壹篇故事講的是周朝有壹個富翁,有很大的壹份家業,天天想著家業,想著如何掙更多的錢,弄得身心俱疲,而到了夜晚,壹入睡就做夢,夢見自己給人家當奴仆,累得要死,還要受主人的辱罵和鞭打,痛苦得在夢中叫喚,壹直到天亮。而這個富翁使用的壹個老奴仆,年老體衰,還要整天地勞作,但是壹到晚上就夢見自己成為國王,大權獨攬,吃喝玩樂,要啥有啥,快樂無比。當有人對這個奴仆如此辛勞表示同情時,這個仆人說:“人生百年,壹半白天壹半黑夜。我白天為奴仆,很辛苦,但是到了晚上就成了君王,其樂無比。有什麽可怨恨的呢?”那個富翁為晚上夢中的辛勞而煩惱,他的朋友就告訴他說:“妳白天是富翁,享受富貴,晚上做夢自然就要勞苦,這是自然的規律。妳想白天黑夜都享受,怎麽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