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老子說:“妳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生逢其時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壹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麽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容貌看起來卻像愚鈍的人。去掉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還有情態神色和過份的誌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用網去捕它,會遊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於龍,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風駕雲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就如同龍壹樣吧!”
罔,音網,同網,捕獵用的網;
綸,音倫,釣魚用的絲線;
矰,音增,古代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
邪,音耶,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2. 孔子問道於老子 原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公元前523年的壹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
遣壹車二馬壹童壹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裏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 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壹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壹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 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妳?”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擴展資料:
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壹,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
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壹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
3. 於老子翻譯,孔子多少歲問禮於老子,孔子向老子問禮“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摘自《史記》《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莊子》中《知北遊》《天道》《天運》等古籍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齡記述差異極大。《孔子世家》稱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僅有十七歲至二十歲,而《天運》中卻說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已年五十有壹《史記》所載基本上是可信的。
這裏的老子對孔子所說的“深藏若虛”、“容貌若愚”、“去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與《老子》書中的壹壹貫思想是壹致的。
4. 為什麽“恭而無禮”會“則勞”《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莊子》中《知北遊》《天道》《天運》等古籍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以上古籍雖都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壹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齡記述差異極大.《孔子世家》稱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僅有十七歲至二十歲,而《天運》中卻說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已年五十有壹.孔子所謂的“禮”,不僅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師生等應該秉承的禮儀,而是君子應該通過“仁”來辨別是非之後,而對壹切事物所采用的壹種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響亦不受內心迷惑的壹種心智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從歷史來分析“ 禮”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