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巫國的歷史和文化?

古代巫國的歷史和文化?

巫鹹國,即巫國。距今4000年前的巫巴山區部落聯盟之壹,史稱“巫國以鹽業興”。

巫鹹,唐堯時人,以作筮著稱。堯帝敬之為神巫,並封為良相。生前封於此山,死後葬於山中,並封巫鹹所住的地方為巫鹹國,巫鹹的兒子自然是巫鹹國的國王,後被巴國兼並成為巫郡。巴國始於先夏時期,於夏初加入夏王朝,成為其中壹個諸侯國;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

近期,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和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發布了《重慶古史科普地圖》,對“古巫鹹國”有了壹個詳盡的解釋。據地圖上的解釋,“巫鹹是上古時期活動在今渝東北、鄂西大巫山山區的部落,因其擁有今巫溪、寧廠、鹽泉而稱巫鹹。其因鹽而興,長盛不衰。”從巫溪縣城沿大寧河谷而上,行走不到10公裏,即可到達寧廠古鎮。而傳說中的“巫鹹國”就在這裏。

寧廠古鎮位於大寧河支流後溪河畔,是《山海經》中的“巫鹹國”。今天的寧廠古鎮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歷時5000多年。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明清時成為全國十大鹽都之壹。《重慶古史科普地圖》標註古巫鹹國等,巫文化有望申報世界遺產。

巫山腳下有壹條發源於大巴山的河谷,喚做巫溪,全長二百余裏,所經之處皆為懸崖峭壁,並無多少耕地、牧場;交通不便,並不適合人居。史料中的巫鹹國就在此處。

史料中的巫鹹國是壹個人間天堂,《山海經》等多有記載。巫鹹國人發現,在壹座寶源山上,白花花的鹽竟然從地下漫了上來,這種地下食鹽巖層溶化於水,湧現於地面的鹽稱為泉鹽,這種鹽只是中國的大西南地區才出產。巫鹹國國土本不適耕作,當地人就地取鹽;後來又發現煎煮此地的泉水也可得鹽。壹時間,鹽的產量大增,堆積如山。聽聞此處產鹽,成都平原、兩湖盆地、漢中盆地的商民,不顧三峽水道之險,帶著本族的五谷、獸肉獸皮、水果慕名前來,與巫鹹國人交換食鹽。這樣壹來,巫鹹國人足不出戶便能得到足夠的五谷和肉食。相當於西亞石油生產國,土地貧瘠,石油成了黑金,湧出的滾滾石油成就了他們的富足。

古籍《華陽國誌校補圖》中提到,4000年前的虞夏時代,巫溪制鹽就有記載。寧廠古鎮寶源山的鹽泉就是“巫鹹國”曾經輝煌壹時的關鍵所在。到明清時,它已是我國十大鹽都之壹。古籍《輿地紀勝》中也有“白鹿引泉”的傳說證明此地有鹽泉,是產鹽地。

商朝中宗時(約公元前1447 —前1330年在位),巫鹹國被納入商朝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