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杜牧心境廣闊,卻不能否認,文物自古以來都很受人們喜愛。考古學家可以挖掘出各種稀奇古怪的物品,有壹樣東西卻很少出現——珍珠。曾有人就在魯荒王墓中,找到壹個盒子,盒內有頂冕旒冠,上面的珠子明明無人偷盜,也還是不全。壹切緣由都是有答案的。您可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明魯王墓”,又名魯荒王陵。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市區東北12.5公裏,中心店鎮尚寨村北,九龍山南麓。1969年冬,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下,鄒城群眾在九龍山積極開挖防空洞。厚實的泥土被鐵鍬挖開,濕潤的土黃色暴露在空氣中,村民越挖越深,前方壹大片泥地卻突然塌陷,有經驗的老人意識到——挖墓道裏去了。他們立即報告了文物部門,1970年春至1971年,山東省博物館、濟寧市和鄒縣考古工作者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對此處進行發掘。壹開始,他們人數不多,隨著墓穴規模逐漸露出,文物數量更是驚人,當地才趕緊加派人手。
最終的墓穴規模竟然達7萬多平方米,它原來是朱元璋第十子明魯王墓。考古學家***出土了文物2000多件,其中有震驚考古屆的九縫皮弁,又名九縫朝冠,為魯王巡視、朝賓、諸侯上朝時穿用,地位僅次於冕。還有史書上記錄的織綿緞盤袍,制作精美,是迄今為止中國範圍內發現,僅壹件保存較完整的明初親王等級的常服袍。
而出土的金鑲玉帶,扣體為雙層透花金片,壹顆大寶石鑲在中間,周圍由紅、藍寶石、綠松石、祖母綠、珍珠和貓眼寶石簇擁,通體總計鑲嵌各色寶石33顆……
在如此多的珍貴文物中,墓內發現的壹個漆盒卻格外引人註意。因為漆盒內裏面放置壹頂冕旒冠——九旒冕。明朝時期,“九旒冕”就是親王謁見皇帝或有重大儀式時,才會佩戴的禮帽。這頂九旒冕,就是獨屬魯王的“王冠”,它用九旒和九珠制成,***用珠162顆,僅次於皇帝的十二旒十二珠。它是何等的珍貴。更何況這件600多年前明初親王冕冠的出現,是僅存於世的古代冕服實證,是填補史闕,研究古代冕服制度的珍貴實物。它恐怕會掀起考古界的又壹輪狂潮。正在考古學家將它送回研究所進行修復時,卻發現了壹個大問題。
專家想根據資料的記載修復九旒冕。首先,他們需要修復冕的頂部,壹處叫“綖板”的地方。只見綖板前圓後方,古人用它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的意義。再將綖板塗黑漆,黑色表示莊重。隨後,他們接著修復冕的框架,也就是頭部接觸的帽子。它是用“藤篾”編制的,表面敷羅絹黑漆,用金圈、金邊鑲嵌,盡顯尊貴。最後再修復“垂旒”,因為按照資料記載:“魯荒王的九旒冕,前後***垂著9道旒,每道上有9顆五彩玉珠,***用珠162顆,這和魯荒王朱檀親王的身份相應。”
計劃非常完美,再專家動手修復時,卻出現了大紕漏——珠子不是162顆,少了許多。如此珍貴的珠子,被牢牢地密封在漆箱中,考古團隊又非常重視它,從開封到修復,有無數雙眼睛盯著漆盒,珠子怎麽可能會丟?修復專家疑惑不解,惶恐地找到考古專家。
考古學家此時才意識到問題的答案。原來在考古屆,壹直有壹句話:“古墓無珍珠”。為何古墓很少見珍珠,難道古代人很少生產珍珠嗎?其實我國采用珍珠的歷史,至遲可推溯到夏代。淮河產珠,見於《尚書》《說文》。《尚書禹貢》“淮夷蠙珠暨魚”。淮夷指淮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蠙,據孔穎達疏,是“蚌之別名,此蚌出珠,遂以蠙為珠名”。江漢地區產珠,史料更是多見。
既然古人很早就發掘出珍珠,為何古墓中很少見它,難道古代珍珠很少被利用起來?其實查閱古籍,就會發現古人主要用來裝飾、藥用或者充當貨幣,《史記司馬相如傳》之《子虛賦》雲:“楚王乃駕馴馬交之駟,乘雕玉之輿,靡魚須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張揖註日:“以明月珠綴飾旗也。”飾被。《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王逸註:“言床上之被,則飾以翡翠羽及珠璣,刻畫眾華,其文爛然,而同光明也。”珍珠在古代非常多的朝代裏,都有大量用途。
去除了上面的理由,考古學家後來總結出珍珠少的真正原因——珠子的自然老化。舉壹個例子,2002年,有考古學家發掘巴東寶塔河古墓群,在清理編號為M3的壹座東漢時期墓葬的底部時,發現有50余顆珠子,分別處於五個不同位置,正在專家將它小心翼翼地挖出土時,卻發現它們質地非常疏松,根本不能用手捏拿,只能用竹片輕輕地從泥土中剔出置於包裝盒中。盡管如此,還是有兩顆被弄破了。
大家也不必為珍珠感到可惜,因為珍珠的消失是很正常的現象。古人常說“人老珠黃”,形容年輕人年紀大了,容顏就不在了,雖然犀利,但描述得很直白。隨著年份的增加,珍珠中的水分更加容易失去,因此,珍珠壹般經歷六七十年,就會漸漸失去光澤,經歷150年左右將消散殆盡。這就是古墓無珍珠的真正原因。
而專家們在九旒冕的盒子裏,果然找到了不少的珍珠粉,這件文物毀損的的例子卻給了考古學家很多啟發。其實許多文物都有自然降解和消失的年份,有的壹千年,有的兩千年,將文物埋在地下,也不是最好的辦法,讓文物走進博物館可能是壹個比較好的辦法。故此,有些危險的陵墓,比如水淹,倒塌的陵墓,應該被保護性發掘,這才是最穩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