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隱括詞的形成原因

隱括詞的形成原因

櫽括詞的出現,從文體的內部淵源來看,應與宋人將詩度為曲的風氣相關。但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考察,為什麽宋人會使用“櫽括”壹詞作為這種文體的名稱呢?我們先看看“櫽括”壹詞的由來,清人張德瀛《詞征》卷壹“櫽括詞”條說:“櫽括二字,見《荀子·大略篇》及《韓詩外傳》、劉熙《孟子註》。櫽,度也;括,猶量也。”(《詞話叢編》4083頁)《荀子·大略篇》有雲:“乘輿之輪,太山之木,示諸櫽括。”楊@⑤註:“櫽括。矯揉木之器也。”(註:《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頁。 )除了張德瀛所提到的例子之外,《荀子·性惡篇》也說:“枸木必將待櫽括@⑥矯,然後直。”而在《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已有:“外寬而內直,自設於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於人,以善存。”可以看出,“櫽括”的原義指矯揉彎曲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工具。

在文學批評上,最早使用“櫽括”壹詞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⑦裁》篇:“蹊要所司,職在熔裁;櫽括情理,矯揉文采也。”這裏的“櫽括情理”是指矯正情理方面的不當,這是對“櫽括”矯正曲木工具原義的引申。但是作為矯正含義的櫽括與櫽括詞的本質特點還是不同的,所以我懷疑宋代詞所謂的“櫽括”或“括”,其名稱的淵源可能受到當時其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另有所本的。

櫽括詞的興起,除了在文體內部以詩度曲的風氣之外,可能是與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有關系。唐宋科舉士子以“帖括”形式讀書來應付科舉考試。《新唐書·選舉誌》記寶應二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言:“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猶試策。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註:《舊唐書》卷壹百壹十九《楊綰傳》記綰上書批評當時科舉考試“明經比試帖經,殊非古義,皆誦帖括,冀圖僥幸”。)“帖括”的出現,是為了應付帖經考試。除了“帖括”之外,還有“策括”,也是出於應付科舉考試的需要。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近世士人纂類經史,綴輯時務,謂之‘策括’,待問條目,搜抉略盡,臨時剽竊,竄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此外還有其它文體類型的“括”。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九“帖括策括”對此所論甚詳:

《唐書·選舉誌》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按《文獻通考》唐制帖經試士,後以應試者多,至帖孤章絕言以惑之,應試者乃索幽隱,編為詩賦,不過數十篇,難者悉備。此即所謂“帖括”也。

又《薛登傳》:後生皆緝綴小文,名為策學。而東坡《議學校貢舉狀》亦雲:近世士大夫纂類經史,綴輯時務,謂之“策括”,是策亦有括矣。

不寧惟是,《文獻通考》又雲:宋時制科,所難者六論。有巽巖者,取諸書可為論題者抄為壹編,揣摩殆無遺漏。則論亦有括矣。

又範文正以館職薦富鄭公,公辭以未習。範曰:“已為君置大科文字。”所謂大科文字,蓋亦巽巖所編之類也。是詔冊亦有括矣。

學術日薄,士皆以捷給為務,所世館閣之類書,科場之策略,傳遽旁午,固無足怪也。(《明史·湯禮敬傳》:宋末有論範、論草、策略、策海、文衡、文髓、主意、講章等刻,亦帖括之類也。)(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506頁。)

趙翼認為唐宋士子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出現帖括、策括、論括及詔冊括等。這各類“括”,其實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內容摘要,它們是否全部是韻文,不好斷定,但其中必有將主要內容“編為詩賦”以便記憶的。今考杜佑《通典》卷十五“選舉三”謂唐代明經科,主要采用帖經法,專註重記憶,由於應試者越來越多,而必須加以淘汰,所以帖經法越來越偏,應試者為了應付這種考試,便於記憶,就創造出帖括之法,把難記偏僻的經文概括成詩賦歌訣的形式:

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壹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壹,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原註:後舉人積多,故其法益難,務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絕句,疑似參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註,下余壹二字,使尋之難知,謂之“倒拔”。既甚難矣,而舉人則有驅聯孤絕、索幽隱為詩賦而誦習者,不過十數篇,則難者悉詳矣。其於平文大義,或多墻面焉。)(註: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版,第356頁。)

從文體上來說,“索幽隱為詩賦”的“帖括”在性質上與櫽括相類,同樣是以韻語的形式改編經典作品。今考《宋史·藝文誌》中錄有邵川《春秋括義》三卷、玉霄《春秋括囊賦集註》壹卷、周士貴《經括》壹卷,以“括”為書,大致與當時風氣相關。我以為正是在這種“帖括”風氣的影響下,文學創作上的櫽括體就出現了,詞的櫽括體大致也是對文學經典的改寫或縮寫。總之,櫽括體之所以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舉考試的風氣對其形成產生了更為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