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轉貼自:夢裏水鄉 點擊數:1105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壹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壹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
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壹。在這壹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壹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壹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禦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鬥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作者簡介之二
魯迅(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先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生於浙江紹興城內壹個沒落的封建家庭。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七歲入私塾“三味書屋”,讀詩書經傳,但他更喜歡野史、雜記,同時又喜歡美術和民間文藝。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案被捕入獄,父親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墜入困頓。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家裏“幾乎什麽也沒有了”。家庭經濟地位的變化,使魯迅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況味,看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封建道德的虛偽。魯迅幼年及祖父下獄後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機會接觸農民的孩子,了解農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勞樸素的品質。所有這些,對魯迅後來的思想和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1898年5月魯迅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轉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在南京四年,魯迅從維新派變法中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使他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相信“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1901年12月魯迅從礦路學堂畢業,懷著“救國救民”的信念決定去日本留學。次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為了表示與滿清統治鬥爭到底、獻身祖國解放事業的決心,魯迅毅然剪掉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並存照題詩,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莊嚴誓言。1904年魯迅到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以為“日本維新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想借此走“科學救國”的道路。但嚴酷的現實使他醒悟到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尤為重要。於是棄醫從文,立誌以文藝來喚起民眾。1906年6月,魯迅回到東京,積極參加反清愛國的革命活動,翻譯與介紹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國小說。1907年,他寫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以進化論為主要武器,對形形色色的反動思潮進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國社會的政治主張。
1909年夏,離日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魯迅非常興奮,熱情地歡迎、支持這壹革命。1912年1月,孫中山領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請,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部遷往北京,先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他親眼看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醜劇,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悶的心情中抄寫碑帖,整理古籍;同時考察中國的歷史,思索中國的前途。《唐宋傳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這個時期輯錄整理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沈思、探索的魯迅以強烈的震動,使他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使魯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奮。從1918年起,魯迅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這壹年四月,魯迅發表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質,發出“救救孩子”和推翻這個社會的號召。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魯迅“壹發而不可收”,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等優秀短篇小說和大量匕首投槍式的雜文,以徹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藝術風格,顯示文學革命的實績。
1920年秋天開始,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教中國古典文學,並堅持文學創作。《中國小說史略》就是根據教課講義整理成的文學史專著。1921年12月魯迅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作品通過雇農阿Q這個典型,鞭撻封建制度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是魯迅的代表作之壹,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壹座豐碑。1923年和1926年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和《仿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廣闊的生活畫面。散文詩集《野草》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1925年,圍繞“女師大風潮”,魯迅同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自由派進行尖銳的鬥爭。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聲中發表著名雜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提出“打落水狗”徹底革命的口號。在“三·壹八”慘案中,面對反動軍閥的血腥暴行,魯迅憤慨地指出:“血債必須用同物來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動軍閥的迫害,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執教,著有《漢文學史綱要》和優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這些散文筆調優美、含蓄,感情深沈、激宕,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發表了著名文章《慶祝滬寧克服的那壹邊》,熱烈贊頌革命,發出“永遠進擊”的號召。蔣介石發動“四·壹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產黨員和進步學生,魯迅因營救中山大學學生無效,憤而辭去該校壹切職務。血的事實使魯迅“轟毀”了進化論思想,認識到“青年必勝於老人”的偏頗,向***產主義的思想飛躍。
1927年9月底,魯迅到上海定居。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運動。在1928年文學論爭中,魯迅比較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深刻地進行自我解剖,確信“惟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長期階級鬥爭的磨煉和艱苦的自我教育,使魯迅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成為壹名***產主義戰士。
魯迅最後的十年,在黨的領導下,在新文學的戰場上,沖鋒陷陣,浴血奮戰。他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並先後參加了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他還主編和與人合編過《語絲》、《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導過文藝大眾化運動和新興木刻運動,培養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雜文為武器,同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英勇、堅決的鬥爭,揭露他們充當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走狗的醜惡嘴臉。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魯迅懷著極大的喜悅,向中***中央和毛主席發了賀電,表達了對黨和毛主席的崇敬和熱愛。
魯迅為革命為人民鞠躬盡瘁,積勞成疾,但謝絕到國外就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持在中國戰鬥到最後壹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終年五十六歲。魯迅的“治喪委員會”由毛澤東、蔡元培、宋慶齡、茅盾等人組成。上海各界敬獻的“民族魂”旗幟,覆蓋著他的遺體。中***中央從延安發來唁電,謹表哀悼。當魯迅遺體在虹橋公墓安葬時,成千上萬的群眾趕來送殯。解放後,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主席親書“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出版了《魯迅全集》二十卷,《魯迅書信集》和《魯迅日記》各兩卷。魯迅著作已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為傳頌,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