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的書籍為什麽都是竹簽的呢?為什麽沒有紙呢

古代的書籍為什麽都是竹簽的呢?為什麽沒有紙呢

小神龍為妳解答:

竹簡和絲帛是古代主要文字載體,絲帛貴重 不會普遍流通,竹簡制作簡便,利於保存,相比於其他載體有很大優點,所以竹簡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文字載體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

自春秋至東漢末年,竹簡壹直是書寫的主要材料和圖書的載體。魏晉南北朝時,被紙張取而代之。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余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壹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第壹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稍微介紹下我國古代文字載體的變更和特點:

陶器(新石器時代出現,多是周代,戰國時代)

易碎,難以長久保存

甲骨(夏商周)

取材不易,刻寫困難,但保存期長

青銅器(夏代有,商周時非常興盛)

制作不易、青銅易遺失或毀壞

玉石(萌芽時期是在商代,春秋戰國時,刻字較多的刻石開始出現,戰國到秦漢,特別是東漢,刻石盛行)

質堅厚重,加工不易,但來源廣,可長期保存

竹木(自春秋至東漢末年)

取材和加工較為容易,書寫方便,可連綴成冊,便於傳播; 竹木易腐朽,難以保存久遠,且連綴成的簡冊攜帶不便,繩子易斷裂而成“斷簡殘片”

縑帛(春秋時期,帛書盛行的時間大約在戰國至三國。魏晉南北朝之後,紙廣泛應用,帛書逐漸減少)

容量較大體積小,書寫、舒卷、閱讀、收藏、攜帶方便,可任意剪裁;但貴重,易腐爛

紙張(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才取代簡帛而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