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燈的起源和發展: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壹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壹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壹般人眼裏,就是壹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裏,這可是壹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壹邊把玩著,壹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禦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制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裏,放上壹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壹種身份的象征。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制的陶器豆很可能是壹般百姓用的。
/qikan/periodical.Articles/zgkjsl/980207.
htm 這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