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張繼
張繼(768-830?),字文昌,祖籍吳軍(今江蘇宿州),住在吳江(今安徽吳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任太常寺太祖、水部尚書、掌大臣,故世稱“張水郎”或“張”等。由於家境貧寒,眼疾嚴重,孟郊稱他為“窮瞎子張太主”。作為韓愈的學生,他的詩大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得到了與王建齊名、被稱為“王璋”的白居易的稱贊。
補充
(約767-約830)唐代詩人。文昌這個詞。原籍蘇州(今江蘇),後遷居吳江(今安徽吳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曾在國子監太主殿任助教、郎秘書、博士、水部尚書、客座博士。世人皆稱張為水部,張為。由於家境貧寒,眼疾嚴重,孟郊綽號“窮瞎張太主”。和韓愈、白居易、孟郊、王鑒交朋友。張繼的詩歌創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40歲之前。40-50歲是中期,他的優秀樂府曲多寫於這壹時期。50歲以後的晚期。這時生活漸漸安定下來,除了寫樂府歌,我寫的現代詩更多了。他的樂府詩與王建的樂府詩齊名,也被稱為張旺樂府。這些詩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的苦難。如《堡壘下的歌》、《抱怨女人》;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生活的畫面,如《采蓮歌》《江南歌》。張繼的樂府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善於總結事物的反面,形成幾篇文章或壹篇文章之間的強烈對比;他還善於運用素描技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形象。其體裁多為新樂府,是“名篇”;有時候妳可以通過跟蹤老問題來創造新的想法。語言樸實、簡單、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刻意提煉結論,以達到含蓄批評諷刺的效果。張繼的五大法則沒有經過修飾和雕琢,在簡單和流暢中委婉而深刻。對晚唐五律影響很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繼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