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等古籍記為戰國魏文候時鄴(治今臨西南四十裏的鄴鎮)令西門豹創建(公元前422年)。《呂氏春秋.樂成》記渠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創建,在西門豹後約100多年,並批評西門豹不知引漳灌田。《漢書.溝洫誌》采用這壹說法,和《史 記》有矛盾。後人調和兩說,說是西門豹先開渠,史起又開。
擴展資料:
引漳十二渠又稱西門渠,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壹項偉大工程。在魏鄴地,即今河北省臨漳縣鄴鎮和河南安陽市北郊壹帶。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初期以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陽市北)。
西門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異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階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築12道攔水壩,這就是“磴流十二”。每壹道攔水壩都向外引出壹條渠,所以說是“同源異口”。據記載,每個磴相距300步,連續分布在二十裏的河段上。根據地形考察,這二十裏河段應當是安陽縣安豐鄉漁洋村以下的二十裏河段,渠口開在攔水壩的南端,12條渠都在今安豐鄉境內。
第壹渠首在鄴西18裏,相延12裏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遊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呂氏春秋·樂成》記渠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創建,在西門豹後約 100多年,並批評西門豹不知引漳灌田。《漢書·溝洫誌》采用這壹說法,和《史記》有矛盾。後人調和兩說,說是西門豹先開渠,史起又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