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惠城區圖書館

惠城區圖書館

惠州市圖書館前身叫“豐湖書藏”,是清代著名的豐湖書院的圖書館。

據史記載,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惠州知府羅含章為豐湖書院增書;道光中(約公元1835年),新知府楊希銓又特地為書院捐贈圈書六百冊。這些早期的藏書不辦理外借,不成為圖書館。直至光緒十二年(1886)梁鼎芬首創“豐湖書藏”,開始了惠州圖書館的歷史。

梁鼎芬(1859—1917),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翰林,宣統三年廣東宣撫使,曾做過清皇朝最後壹個皇帝溥儀的老師,是壹個很有學問的文人。公元1886年,梁鼎芬繼鄧承修主講豐湖書院,旋即向省內外賢吏名流發出捐書信函,征集圖書典籍四萬六千余冊(壹說五萬余冊),並“於書院之西,建樓三楹”作為藏書之用。

梁鼎芬首創壹套完整的圖書管理制度,書以經、史、子、集、叢五部分類,設閱讀之所,定外借之約,並雇請專門的圖書管理人員。他自己則“親手題簽,自裝部目”,編《豐湖藏書目》八卷等。

此後,豐湖書藏的書籍逐年增加,最多時達十萬冊,成為我國最早興辦的學校圖書館之壹。

豐湖書藏的出現,大大振發了社會上的讀書風氣:“豐湖先生作書藏,小戶貧家知買書”(江逢辰詩句);亦大力促進了地方文人學士學術研究風氣的形成。“或經生對案,證殊說之異同;或吟客攤床,手壹編以哦詠”(《番禺梁文忠公配享豐湖蘇祠記》)。這些文字,形象生動地記述了書院及社會上出現的動人的景象。這壹時期有不少學生,從書院走上社會後成為壹代名流。如清末惠州著名人士、歸善最後壹個進士江逢辰,曾任吉林知府的李綺青,以及楊壽昌、葉熔煌、張慰增等。

民國初年,因戰亂遭到炮火轟擊,書藏被焚燒,圖書損失嚴重。但是,恰如書院柱壁所勒刻的詩所述:“誰為筆略啟山林,萬卷藏書教澤深,循士自經兵燹後,守殘抱缺尚沈吟。”讀書之風仍不減。

1921年,有關人士為保護藏書,將書藏剩書移至惠州城內小西門二倉(今惠州市第九小學附近),並妥善保管。十年後,社會較為安定,地方名士李岱青、黃樹棠、張友仁著力倡議,於1921年春在中山公園籌建成800平方米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將小西門二倉的藏書遷入,以“惠州私立豐湖圖書館”命名,開始了惠州圖書館歷史上壹個新的旅程。

在惠州豐湖圖書館的現代歷史上,最值得壹提的是原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惠州著名民主人士張友仁先生。他於1921年偕他人首先建成圖書館新樓,又於1948年和陳承寬壹起倡議並捐贈擴建圖書館的天樓,加築前、後兩座房子,擴大了該館的地域,完善了設施,奠定了惠州圖書館的基礎;並以此為基地,搜集了大量資料,潛心研究、考證,寫作有關西湖方面最早的資料《惠州西湖誌》。並保護、搶救了壹大批有價值的惠州古文化碑刻、字畫等。解放後,張先生首任豐湖圖書館館長。任職期間,他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抽出相當比例,作為圖書館購置書籍、臺凳桌椅等設施的費用。張先生這種忘我地為地方文化作貢獻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在社會人士的關懷下,惠州圖書館成為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的壹個重要基地,造就了不少人才。

豐湖圖書館於1950年6月更名為“東江豐湖圖書館”,翌年改為“東江人民圖書館”,此後,又改為惠陽縣圖書館,1957年惠州設市,又改為惠州市圖書館至今。

在黨的領導下,圖書館的建設穩步發展,影響不斷擴大,藏書從解放初的二萬冊,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壹萬多冊。

現在,惠州市圖書館設有采編室、借書處、閱覽室、少年兒童閱覽室、藏書室等,俟新樓擴建工程竣工後,圖書館總使用面積可達二千四百平方米。在圖書館的藏書當中,有古舊線裝、平裝書二萬多冊,明版古籍5種66冊,清初版20種728冊,其中,屬善本的就有15種167冊,還有壹批字畫。另外,閱覽室還訂有全國各省、市的報刊近100種。這些藏書和資料為廣大讀者及有關單位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