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傷寒論-太陽病篇

傷寒論-太陽病篇

壹、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1. (1條)太陽病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衛氣驅表抗邪,脈氣鼓動。

*頭項強痛:太陽經氣不利。

*惡寒:衛氣不能正常溫煦體表。

△本條指出了太陽為病的基本脈癥。太陽經為六經之首,主表而統營衛,有衛外抗禦外邪侵襲的功能,故為壹身之外藩。當外邪傷人,太陽首當其沖,衛行脈外,必先受邪,衛被邪擾,與邪搏爭,陽浮而盛,膚表必熱,脈搏必浮。衛陽因邪擾不能正常衛外則惡寒。足太陽經脈上額交巔,還出別下項,外邪襲入太陽經絡,經氣不利,營陰滯澀,則頭項強痛。

?《靈樞·經脈》循行路線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體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六經頭痛

太陽頭痛:前額、巔頂、枕部,連及項背,或頸部連肩。

陽明頭痛:前額、眉棱骨、面頰,或痛及齒齦,或顏面疼痛。

少陽頭痛:側頭部。可及耳、目外眥。

太陰頭痛:不定。全頭痛or局部痛。

少陰頭痛:不定。全頭痛多見。

厥陰頭痛:不定。巔頂、顏面痛多見,or全頭痛。

?《醫學傳心錄》六經頭痛歌訣頭疼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著。太陰蒼術少細辛,厥陰吳茱用無錯。巔頂之痛人不同,槁本須用去川芎。

2.(12條)太陽中風證·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陽浮而陰弱:衛強營弱,衛陽病理性亢進,營陰相對性不足。

*鼻鳴:肺合皮毛,開竅於鼻,皮毛受邪,肺竅不利,則見鼻鳴。

*幹嘔:胃為衛氣之源,表氣失和,影響於胃,胃氣上逆,則見幹嘔。

△太陽中風證的病理是陽浮而陰弱,在癥狀上表現為發熱、汗出。病機是風邪襲表,營弱衛強(營衛不和)。治療應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選桂枝湯。

3.(34條) 熱證·葛根芩連湯證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表裏同治,治協表熱利證)

△誤下導致部分表熱被下引,內陷大腸,形成腸熱下利。腸熱上迫於肺,肺氣不利而作喘。腸熱外蒸於表,津液外泄而汗出。當汗反下,必致表證不解,陽氣仍然趨表抗邪,故脈搏上促兩寸。(只要下後脈促,就說明表證未解)所以此證是裏熱下利兼表熱不罷,治療應解表清裏,燥濕止利。

協表熱利葛根芩連湯

?表證未解,又兼下利

協表寒利桂枝人參湯

4.(35條)太陽傷寒證·麻黃湯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

*痛:寒凝經脈,經氣不利。營陰瘀滯,故疼痛明顯。(故開腠理)

*無汗:傷寒證的特點。寒邪收引、凝滯,腠理閉塞,汗孔不開,衛氣不宣,故無汗。

*喘:表閉,肺氣不宣。

△太陽傷寒證的病機:寒邪外束、衛陽郁滯,營陰滯澀。治療:開腠發汗,宣肺定喘。

5.(40條) 太陽傷寒兼證·小青龍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或然證:

水飲內停,氣不化津則渴

水飲下趨於大腸則下利

水飲流動不拘水氣上逆咽喉則噎

水停膀胱失於氣化則小便不利少腹滿

影響肺氣的肅降則喘

△病機:表寒裏飲。治療:發汗解表,宣化水飲。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痰飲》),肺又為水之上源,中焦與肺宿有寒痰水飲,復感風寒,內外合邪,而致外寒內飲證。

6.(71條)蓄水證·五苓散證

[if !supportLists]1)?[endif]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2)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汗不如法→傷津-胃中幹煩躁不得眠

→傷陽-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渴:不要急於滋陰,可能是陽氣不通。傷了三焦、膀胱之陽,水液代謝失調。

△表裏同治。

水氣為病的臨床特征:口渴與小便不利並見。

大汗傷津,胃燥生煩,影響睡眠,此為壹時乏津。大汗傷陽就不這麽簡單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大汗耗傷三焦、膀胱的陽氣,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氣化失職,水飲內停,水液難以上承於舌則消渴,難以下輸膀胱則小便不利。

7.(102條)太陽病變證·脾虛證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病機:裏虛不耐邪擾。治療:建補中焦,補益氣血。寓汗於補,表裏兼顧。

8.(138條)太陽病變證·結胸證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夏連蔞)

△熱實結胸的輕證,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遠比不上大結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療以清熱滌痰開結為主。

9.(157條)太陽經變證·痞證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皮散水飲,勿去。

*幹噫食臭:飲食不消則作腐,胃氣不降則上逆。

*雷鳴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腸間,故見。

△痞硬兼水氣不化。且水氣較重。

治療:和胃瀉心消痞,宣散水氣。

素體脾胃虛弱,汗後表雖解,胃氣卻呆滯,痞不運化,濕濁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條)痞證類似證·痰氣痞(痰阻氣逆)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只噯氣,無利,以氣上逆為主。

△汗吐下後,表證已解,中氣必傷,但並不是心下痞硬,故並非痞證。

治療: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條)太陽病變證·陰陽兩虛證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裏面的酒是清酒(冬釀夏成)

△治療:益氣養血,復陽通脈。

病機:素體心陰陽不足,感受寒邪,導致心陰陽俱虛。心陰血虛則無以所養,故脈行滯澀;心陽氣虛則無力鼓動,故心陣陣悸動。

?促結代:皆為脈搏節律不齊有間歇。

促:脈來急數而有不規則的間歇。促脈來去數,時壹止復來。

結:脈來緩慢而有不規則的間歇。結脈往來緩,時壹止復來。

代:脈來緩弱而有規則的歇止,且間歇的時間較長。緩而壹止,止有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