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夫子廟景區有***44萬平方米明清建築景觀群,開通了東水關—中華門5華裏水上遊覽線,打造了美食街、東西市、貢院西街等五大特色街區,舉辦了文化廟會、秦淮之夏、金秋美食節、金陵燈會等四季特色旅遊文化活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轄區內還有明故宮遺址、甘熙宅第、南京明城墻、午朝門遺址、夫子廟、中華門城堡、瞻園、白鷺洲公園、沈萬三故居、凈覺寺、金陵刻經處、朝天宮、南捕廳、鄭和遺址公園、江南貢院、大報恩寺遺址、淮清橋、天後宮、中華門城堡、光華門堡壘遺址、東水關、東幹濱河公園、水西門、曾公祠、蔣百萬故居、上江考棚、胡家花園、鳳凰臺、鎮淮橋、朱雀橋、武定橋、來燕橋、平江橋、文正橋等人文景觀及歷史景點。 主要景點 簡介景點圖片東水關東水關舊稱上水門,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始建於後唐長興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水關***3層,每層11券,***33券,下層11券通水,上、中兩層***22券為藏兵囤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22券。六朝時東水關是通向江浙方向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齊聚東水關,在此經商交易。東水關遺址公園建於2001年,這裏主要由水閘、橋道、藏兵洞、城墻四部分組成。 朝天宮朝天宮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壹組古建築群,現為南京市博物館。今天的朝天宮古建築群為戰亂以後的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年-1870年)間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從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築變成了儒家的文廟和江寧府學(江寧府學舊址則改為武廟,民國時期改為考試院,在雞鳴寺附近的南京市政府壹帶);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南京朝天宮古建築群開辟為南京首都高等法院。 甘熙故居甘熙故居又稱甘熙宅第或甘家大院,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與明孝陵、明城墻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壹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建築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統壹的等級規定。 夫子廟夫子廟是壹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幾番興廢,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壹,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夫子廟始建於宋,位於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廟前的秦淮河為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高10米,是全國照壁之最。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 倉頂大井倉頂大井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井,位於城西南隅鳳臺岡之巔。其名源於明代驍騎衛屯糧之所的驍騎倉而得名。由於此倉,並派生出倉山、倉頂、倉坡、倉門口等壹組地名群,而倉頂大井已成為這組地名群中最醒目的地物標誌。1992年新擴集慶路,大井已坐落在路邊。石欄呈六角形,高55厘米,井口直徑50厘米。1982年,全市開展文物普查時,群眾提供的古井線索即有430口。特別是門西之地,小街相接,曲巷回環,古井、名井頗多,但諸多水井,今已湮廢,舊跡難尋。 欽差故居劉欽差是指清代大臣劉瑞芬,他的故居在殷高巷14號。這裏已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宅主劉瑞芬,字芝田,安徽貴池人。生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歷任軍械轉運局、松滬厘局,光緒二年(1876年)代理兩淮鹽運使,三年代理蘇松太兵備道,參加中俄談判,十壹年為欽差大臣出使英、俄等國,十二年又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所以人稱“劉欽差”。十四年冬,任廣東巡撫,十七年為鄉試監臨,積勞成疾,觸發肝疾,十八年(1892年)病逝,終年六十六歲。劉欽差故居為秦淮名宅之壹,《清史稿》中有劉瑞芬傳略。 先甲故居先甲故居坐落於中華門西大百花巷11號,該故居房屋縱深七進,其中軸線與街巷呈垂直狀。程先甲(1872年—1932年),字鼎丞,又字壹夔,江寧人。因居住大百花巷,其筆名欣然自稱“百花仙子”。他對訓詁、音韻之學,研究殊深。在清末文字改革運動中,尤其在漢語拼音方面,他是我國南方的先驅者。民國以後,任職於蘇、隴、蒙、鄂等地,仍以書冊相隨,積稿滿箱。程先甲終其壹生,成書40余種,計100余卷,合為《千壹齋全書》。其中有的已被列入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他的傳世之作——《金陵賦》。 蔣百萬故居蔣百萬故居位於城南三條營18、20號。99間半房屋,原有兩個院落,有轎廳、大廳、樓房,內有花園,外有封火墻。房主蔣壽山,號稱蔣百萬。《天京錄》有所記載。現外墻面東有石碑壹塊,光緒元年四月立,內容為有關官溝事。院內多為青石和方石鋪地。房內天花板、地板。第六進為二層樓,五間大廳及長廊完整,房門門框有精致木雕。面積8.4米*34.8米。該處建築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導謝安紀念館烏衣巷在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當時軍事都穿黑色制服,故以“烏衣”為巷名。東晉初,大臣王導住在這裏,後來變成為王、謝等豪門大族的住宅區。壹九九七年,秦淮區恢復了烏衣巷並修建了王導謝安紀念館,目的在於讓海內外遊客在遊覽之余,了解東晉時期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時期的歷史概況。紀念館的主題建築為來燕堂和鑒晉樓,另附有王、謝家族陳列、六朝歷史和文化藝術陳列、淝水之戰半景畫室、東晉起居陳列室、六朝書畫、雕塑廳、洛神賦壁畫廳等。樓堂外的墻壁上,還鐫有竹林七賢圖、行樂圖等磚印壁畫,庭中有建有仿蘭亭的小品式曲水流觴杯渠。 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位於來燕橋東、秦淮南岸,是壹座古色古香的民居式河廳、河房建築,又稱媚香樓。明清以來,秦淮河畔的名媛聲妓眾多,尤以“秦淮八艷”名氣最大,她們均為卓爾不群的才貌雙全女子,頗有民族氣節。這其中更以李香君最具膽識。 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壹,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壹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號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貢院中的南京市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我國唯壹的壹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中國科舉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成後中國科舉博物館將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裏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被稱為“中國第壹歷史文化名河”。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壹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 夫子廟秦淮小吃與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並稱為中國四大小吃。
“秦淮八絕”,即:
第壹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
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面,
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絕:瞻園面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
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