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青銅器怎樣和其他銅器區分

青銅器怎樣和其他銅器區分

青銅,是指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在人類技術發展的階段中,使用青銅兵器和青銅工具的時代,被人們稱為青銅時代。這壹時期及以後的各個朝代都用精湛的冶煉、鑄造工藝造就了許多的青銅藝術珍品。隨著人們對青銅器認知的深入和它獨有的藝術文化內涵,使得青銅器成為收藏者追尋的目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收藏青銅器,青銅器的鑒定工作也就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

很多青銅紋樣上差別很大。

青銅紋樣

饕餮紋

亦稱“獸面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壹。紋樣象征古代傳說中壹種貪食的兇獸饕餮的面形,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壹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壹名稱。

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壹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壹長體軀與壹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裏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為壹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 爬行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通常為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龍頭張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裏,額頂有角,中段為軀幹,下有壹足、二足或僅有鰭足之狀,簡單的也有無足的,尾部通常作彎曲上卷。大多作對稱排列。盛行於商末和西周時期。

● 卷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龍的軀幹作卷曲狀,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狀,常飾於盤的中心。《儀禮·玉藻》:“龍卷以祭。”鄭玄註:“畫龍於衣。”孔穎達疏:"龍卷以祭者,卷謂卷曲,畫此龍形卷曲於衣,以祭宗廟。”古以為龍、蛇屬於同類,

故把龍畫作蛇身蟠卷狀。自殷墟到戰國各個時期青銅器上都有這類裝飾,只是圖像結構有所不同。

● 雙體龍紋

亦稱“雙尾龍紋”。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

其狀以龍頭為中心,軀幹向兩側展開,這類紋飾呈帶狀,因而體軀有充分展開的余地,實際上是龍的整體展開的對稱圖形。盛行於商末周初。大多施於方彜或方鼎口沿上。

交龍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是兩條或兩條以上龍的軀幹相互交纏的紋飾。結構多有不同,有單體接連式,龍的軀幹有規律的向同壹方向交纏連接的,也有甚多的龍體交纏在壹起,成多疊式的。《儀禮·覲禮》:“載龍旗弧韣乃朝。”鄭玄註:“交龍為旗,諸侯之所建。”《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註:“諸侯畫交龍,壹象其升朝,壹象其下復也。”是交龍為龍交纏的圖象。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

早期。

夔 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圖案表現傳說中的壹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壹角壹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壹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壹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

,神也,如龍壹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壹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蛇紋

青銅器上的壹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壹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卷曲長條形,蛇的特征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 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

● 蟠蟲離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圖案表現傳說中的壹種沒有角的龍,斜口,卷尾,蟠屈。盛行於春秋戰國。

鳥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壹。鳥長翎垂尾或長尾上卷,作前視或回首狀。在青銅器上大多作對稱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裏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壹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