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上、中、下三冊。次年鑄銅像兩尊,與書相符,故全稱《新鑄銅像穴位針灸圖說》。第壹冊包括人體前後屈伸的擬人圖形、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的穴位等。其次,按照手足陰陽十二經和任督二脈的順序,逐壹描述了它們的位置、走向、主要疾病及其穴位的位置。卷中先列出“針灸避穴圖”,再按頭、面、肩、頸、假、腋、股、脅部及腧穴的排列順序,編制各腧穴的位置、適應癥、針刺深度、針刺治療次數及針刺禁忌;卷中列出了十二經脈的氣血量,以及經、行、俞、經、和五個穴位的名稱,並按手足陰陽十二經脈的順序詳細列出了四肢各經絡的取穴、主治及針刺方法。附於“穴數穴”的是頭、面、頸、背、胸、腋、腹、脅十二個穴位。四肢經絡穴位;“修明堂公式”(即全身骨骼大小);以及“五臟六腑之大小”等。,文字簡潔,具有全書經絡穴位的索引性質。
在公元前3世紀和4世紀的春秋時期,中國古代的醫生發現了人體的經絡系統,並逐漸建立了獨特的針灸療法。當時有很多著名的針灸師和經絡專著。唐朝以後,針灸有了新的發展。王是宋代著名的學前針灸師,於1027編著了壹部針灸專著《銅仁穴針灸圖說》。內容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立體感。這本書有三卷。這本書是承前啟後,可謂是集前人針灸研究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