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約公元395年—公元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壹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擡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壹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壹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壹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壹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壹種觀點認為:壹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壹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裏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壹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誌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壹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壹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壹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壹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壹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壹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壹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壹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壹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壹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汙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壹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壹個合適的詞匯。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裏,“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麽黑,也不是那麽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麽亮麗,也不是那麽突然。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壹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麽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壹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薩可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壹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占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壹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占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意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壹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壹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壹世(1100年 -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壹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壹世率軍占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壹世攻占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誌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裏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壹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壹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占領區也紛紛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