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煉煙、和料、制作、晾幹、描金。
煉煙:是用不完全燃燒的方法從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煙塵,分別得到松煙和油煙,燃燒時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
和料:是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據說和料要反復錘敲達“十萬杵”,煙料和膠合料才能達到細膩均勻的程度,制成坯料。
制作:將坯料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形,成為各種形狀,墨面印上了精細的裝飾圖案及文字。
晾幹:墨成形之後還要晾幹,有平放、入灰、紮吊三種方法。平放晾幹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幹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自行恢復平整。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要嚴格控制,風大、陽光直曬、過分幹燥都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以致產生碎裂紋。另外,溫度過大也不好,會使墨出現黴變,影響墨的質量。
描金:墨幹燥後,還要將墨面上的款識紋樣作描金添彩處理。壹般以上金色和銀色為主,故名描金。描金層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描金的作用,不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壹定的濕潤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