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姓家譜介紹
宗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壹大特征,家譜(又稱族譜)則是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
壹部優秀的家譜,記錄著壹個家族的發源、發展及流布的歷史。
馬氏家譜,正是壹部部馬姓家族的發展史,是壹部部維系馬姓家族的聖物。
修譜
中華民族有著追源尋根的優良傳統,表現在國家中,便是重修史書,表現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譜,視修史、修譜為不朽之偉業。
家譜的淵源,壹般推於《周官》,然而事實上,《世本》便是我國譜牒的最早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就取法於此。
歷史上的馬姓,與中國廣大族姓壹樣,非常重視本族歷史的編修。
最早的馬氏家譜修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是,作為漢代的名門望族,馬姓在東漢時已有家乘譜牒。
唐宋之際,譜牒之學大興,加之馬姓名人輩出,馬氏修譜也蔚為大觀。
明清之際,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馬氏修譜更至 *** ,甚至壹些少數民族馬姓也開始興修家譜。
例如道光年間遼寧滿族馬佳氏(後改為馬姓)修有《馬佳氏族譜》,同治年間雲南玉溪 *** 馬氏修有《玉溪龍門馬氏宗譜》。
解放後,大陸馬氏曾壹度停止修譜,而港臺地區仍然流行。
最近幾年,大陸馬氏又開始續修、整理家譜。
歷來馬氏都非常重視修譜,並且將家譜視為維系整個馬姓家族的聖物,這在馬氏家譜的序文中壹般都有體現。
例如,每次修譜都先註明受領人的姓名,開列譜牒部數。
同時,又非常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孫不得胡亂塗改,不能讓蟲鼠咬蝕,更不能出典等,否則嚴懲不貸。
修譜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修譜的意義和作用,壹般的馬氏家譜都有詳細說明。
《錫山馬氏修譜序》寫道:“聖人別禮莫重於宗族,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譜書之傳,莫大乎宗法門”“祖宗之傳,敘人道之本也。
古者系出支錄、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後之子孫知其宗族之所由來,親疏之所由別,敦本以序繁,莫善於譜矣。
”同時,又講了不修譜的危害:“後世譜牒不修,而宗法不講,數傳以下,遂相視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
由此可見,馬氏修族譜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所采取的壹種挽救宗法禮法、維系血統純正的措施。
有了族譜,就可以區別、分明自己屬於馬氏的哪壹宗、哪壹支,從而就不會亂認祖先。
正如扶風《馬氏修譜序》稱:“今日之舉,亦惟宗其宗而無冒他人宗,祖其祖而無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譏矣。
”修譜時必須“考古而征先,信今傳後”。
因為“非其裔也強授之不智,得其而故棄之不仁”。
《馬氏宗譜原序》更概括“馬氏譜牒”的作用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長幼以尚齒也”。
家譜體例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和蘇洵都倡修族家乘,他們不僅親自編寫了本姓的族譜,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並逐成為後世修譜的規範。
馬氏家譜於歐、蘇體皆有所采,或者幹脆將兩種融合。
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采用蘇洵“譜法”,“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
《錫山馬氏統譜》則采用歐陽修“譜法”,而自可見之世,印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別自為世”。
原則上是以遠近、親疏為別,乙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
馬氏家譜采用歐、蘇兩種譜法,但不是單的模仿、套用,而是結合馬姓的家規、族等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這就形成了獨特馬姓家譜編寫凡例。
如《暨陽扶風馬氏宗凡例》有20條,其壹說:“系圖為譜之綱,傳為譜之目。
凡有官爵者,制誥敕論等文當備載於譜首,無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贊、傳文亦宜附載於後,俾後之子孫得有所觀法而興起焉。
”其四說:“總圖五世壹提者,仿蘇老泉遺式;蓋取五世,外親盡之義也。
”其五說:“各派復為旋圖,以引其傳者,蓋取曾南豐式,為分別小宗之義,明親疏也。
”
對於哪些族人不能入譜,馬氏家譜壹般都有明確規定,這通常與其家規、家法密切相關。
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凡例》規定:“子孫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圖敘,以其外宗族,而趨異端也。
”“子孫有過惡、訓誡不悛者,會眾聲罪,譜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進,則復之。
”“同族結婚,即同族同譜者,風化攸關,應禁入譜。
”“某子配合某氏,已經結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轉配族人,則不論尊卑、適合與否,壹概不得入譜。
”不得入家譜,也就相當於趕出族門,這對於重根崇源的中國人來記,走臭大的恥辱與懲罰。
馬家家法之嚴,由此亦可見壹斑。
馬姓 詳見 馬國棟
馬姓家譜介紹
家譜體例分類
各家馬氏家譜體例分類不壹,內容詳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
壹般的馬氏族譜都有以下內容:譜名、譜序、目錄、凡例、恩榮錄(敕誥)、遺像及像贊、五服圖、家規家法、宗支世系、譜系本紀、仕宦為官記、家傳、祠宇、墳塋、藝文、族產、派語、後跋、領譜字號等,有的還包括馬氏聚集地圖,如《會稽馬氏家譜》附有馬氏集中的吳融村的村圖。
譜名即家譜的名稱,壹般寫在家譜的封面,內容也各不相同。
馬氏族譜壹般稱作“馬氏(家)族譜”、“馬氏家譜”,或者“馬氏家乘”、“馬氏宗譜”,也有的稱“馬氏統譜”、“馬氏通譜”、“馬氏統宗譜”或“馬氏支譜”。
有的還詳細註明地域、分支或堂號,如《京江馬氏宗譜》、《崇倫堂馬氏宗譜》。
譜序是族譜中極富文史價值的部分。
壹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與本族有淵源的學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寫。
其內容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或述本族修譜的歷史及本次修譜的緣起經過,或記本族姓的源流、分布。
因此,譜序往往是族譜之“目”,是本家族歷史的凝縮,同時,又常常是壹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譜的編纂體例,從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譜學思想、修譜方法,甚至家規家法等。
如前所述,馬氏家譜大多采用歐陽修、蘇洵“譜法”,並結合本家族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於是形成了馬姓獨特的宗譜編寫體例。
像贊,往往附於本族名人畫像後,多由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或本族親友題寫,內容多概括評價此人功績及壹生。
例如《馬氏統》中馬援的像贊由馬家外甥鄭禹題寫,全文如下:“經籍深富,辭理遐亙;浩如江海,郁若昆鄭。
”馬融的像贊亦由鄭禹題寫,內容如下:“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來。
”此外,“後周平南將軍山陽侯”像贊由朱熹題寫,“宋祭酒止蕃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唐中書令賓王公”像贊由韓愈題寫,“宋丞相正惠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贊由謝枋得題寫。
世系,是族譜中最主要的內容,它同族譜中的“家傳”,往往可以補正史之不足。
例如從《馬氏統譜》世系中可知馬周為馬援第十壹世孫,馬燧為馬周第五世孫,馬知節為馬周十八世孫,馬廷鸞為馬周二十壹世孫。
但是,由於修譜時人們往往拉攏、靠近本姓名人以擡高自己壹支,因此家譜中的“世系”、“家傳”也有失實之處。
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對聯
具王佐才,築砦釣渭;
步隱淪躅,授業著書。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字賓王,茌平人。
嗜學,善《詩》、《春秋》。
武德中輔州助教。
不治事,去職,築砦釣渭,後被重用。
下聯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字貴與,欒平人。
鹹淳中漕試第壹,博極群書,以蔭補承事郎。
元初起為柯山書院山長,終臺州學教授。
所著《文獻通考》,貫穿古今。
高堂設教,絳帳授徒;
雲臺列像,銅柱標功。
——莊溫英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授生徒。
下聯典指東漢?;;馬武、馬援。
馬武佐光武帝中興, 其圖形繪於雲臺閣;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
烏威聖德,萬古流芳英烈將;
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此聯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
馬信,原是鄭成功的壹位部將,陜西人。
到臺灣後,進駐彰化縣之燕霧上堡(即今陜西村),後不幸陣亡。
後人為他立廟祭祀。
廟在今臺灣漳化縣秀水鄉陜西村。
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
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指馬融和馬良。
馬融字季長,東漢茂陵人,歷官郎中、武都南郡太守、議郎。
博學高才,為當時通儒,常有生徒講學,身後列女樂。
著有《三傳異同說》,註經籍多種。
馬良,字季常,三國時蜀漢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學,名字中都有個“常”字,馬良眉中長有白毛,當地民諺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曾隨劉備任從事、侍中。
下聯典指馬援和馬騰。
馬援字文淵,東漢茂陵人,少年時即有大誌,先跟王莽,後歸光武帝。
隗囂據隴西叛亂,馬援用米壘成山谷,為光武帝指畫形勢,得以破隗囂。
後因功拜伏波將軍。
率軍南征,平定交趾,立銅柱以表其功,封新息侯。
馬騰字壽成,馬援後人。
靈帝末年,青海氐羌族叛亂,馬騰 *** 從軍,因征戰有功,拜前將軍,封槐裏侯。
銅柱堂、寶善堂、駟德堂,諸支挺秀;
扶風郡、臨安郡、華陰郡,各郡爭芳。
——莊溫英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全聯典指馬姓的名郡和名堂。
銅柱今猶未倒,願吾宗後裔繼承,再鎮邊疆傳祖跡;
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立,重披古典講儒經。
——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
全聯典出馬援、馬融事跡。
以激勵後人。
馬姓宗祠七言通用對聯
遠浦帆歸曲致遠;
長春留引經季長。
——佚名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
下聯典指東漢經學家馬季長,在聯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
神妙直到秋毫顛。
——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
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
有《南齋集》。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
馬寅初,浙江嵊縣人。
著有《新人口論》等。
夫人賣餅得夫婿;
皇後含飴弄子孫。
——莊溫英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典出唐初大臣馬周。
曾聽善相術的袁天綱說:“京城裏 有個賣餅的女人,以後當有大富貴。
”後來果然應驗。
下聯典出東漢明帝皇後馬後,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後宮,從不因私幹涉朝政。
元曲大家名致遠;
科班壹幟藝連良。
——莊溫英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
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
為“元曲四大家”之壹。
下聯嵌入當代京劇藝術家馬連良。
9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受業於葉春善、蔡榮桂、等。
10歲登臺,演出《定軍山》等劇。
出科後向孫菊仙、賈洪林、劉景然諸名家學習,並 吸收余(叔巖)派藝術之長,經長期藝術實踐,發展為獨樹壹幟、風格卓異的馬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