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劉備婚禮兩邊婢女的舞蹈叫什麽?

劉備婚禮兩邊婢女的舞蹈叫什麽?

可以先給妳子夜四時歌的視頻~

視頻:/programs/view/SAYsng1t16M/很清楚!

至於是什麽舞……我估計基本沒人答得出來,太專業了——又是歷史又是文化的,還要懂舞蹈知識 - -|||可惜我對後者壹竅不通,在我看來那些宮女就是不停地甩袖子再旋轉——應該是沒有名字的,只是用漢舞的動作編排的舞,不知道這個想法對不對……

不過我還是查到壹點,看看有沒有妳想要的?:P

漢朝舞蹈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壹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壹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淩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舞袖技藝的發展提高,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長了的舞袖,從而使其更多變化,更具表現力。除“舞袖”外,另壹特點是“舞腰”。腰是牽動人身的樞紐部位,它的扭動變化,既舞動了上身,又帶動了下肢,使動作前俯後仰,左右傾折,豐富善變,綽約多姿。“舞腰”動作要求舞人練就壹身柔功,做到“繞身若環”“柔若無骨”,是很不容易的。“翹袖”“折腰”是當時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術,二者組成了美妙的舞姿,壹直傳承至今。且看畫像石的壹細腰女子正在做大動作的舞袖扭腰表演,動作誇張,形神兼備。本文所附各地出土的玉舞人,為我們再現了當時的神韻。這些舞人有的精細靈動,有的則粗略簡樸,但它們都具備舞袖和舞腰這兩個重要特點。 2000年過去,滄海桑田,留傳下來的漢代舞蹈藝術的形象資料已是鳳毛麟角,今天能夠見到它,主要得益於保留下來的文物遺產,我們從畫像石、漢代漆器、漢代俑人等實物載體中仍可窺視到當時的風采和所傳遞的信息?潔、靈巧、精美、生動的形象和耐久不朽的質地而垂於後世,為我國玉文化和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壹份難以替代的實物資料。同時,也為人們留下了壹方時代久遠、精美絕倫、獨具特色的藝術品收藏鑒賞的天地。

玉舞人以它特有的歷史藝術價值,為收藏家們作為珍稀品種所追捧,其市場行情也節節攀高。人們更渴望了解有關這方面的鑒賞和辨偽知識。戰國玉舞人和漢代玉舞人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重視雕工的精微細膩和舞人的華麗動人,而後者則著力於整體姿態的塑造,表現舞人手舞足蹈、誇張傳神的大動作,顯示出漢代藝術樸實簡潔的特點。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長袖折腰;以簡單的陰刻細線勾畫面部和衣紋;舞人輪廓邊緣加刻細線並刻有紋飾是鑒別漢代玉舞人的要點。尤其是有紋飾及在輪廓邊緣加刻細線是辨偽的重要標誌,凡粗而深的線條皆不是真品。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壹,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中國文化古籍裏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有關原始舞蹈的記載。我們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見到了“舞”這個最早的文字,它描繪出壹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則再現了早期集體舞蹈的風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誌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時,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成了推動當時歌舞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統治階級對聲色享樂的追求是這支隊伍存在和壯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細腰為美,細腰壹時成為審美的時尚,以致出現了“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眾人餓飯減肥的現象。這種審美觀壹直延續至漢代,纖瘦苗條是漢代婦女對美的追求。

《楚腰》是壹個典型意義上的中國古代舞蹈的現代詮釋,重現了中國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態與風味。仿古,卻不泥古;創新,卻不媚俗;在濃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撐下,從現代人對歷史思考、追尋的視角,審視傳統的文化精神。 就中國古典舞的形態而言,在仿古或創新的中國古典舞如《霓裳》《飛天》《踏歌》等作品中,總有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東西貫穿於創作活動中,即以壹種實現虛與實相統壹的手段,追求完滿的舞蹈境界,《楚腰》亦如此。創作者緊緊抓住楚舞翹袖折腰的形態特點,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動態、美感,將歷史與現實、形態與意境這兩對相生相對的虛實關系滲透到舞蹈作品中,舞臺上栩栩如生的楚舞,讓人不知到底身在何處,仿佛漫長的歷史的文化苦旅,在這壹刻已是苦盡甘來,那不是文明的浮華,而是升華

魏晉舞蹈南北朝時,原北方的統治者向江南遷移,北方則歸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統治。由於南北兩地統治者的風俗習尚、文化娛樂生活迥異,其樂舞的風格和特色也截然不同。兩晉和南北朝繼承了漢魏的傳統,《清商樂》、“雜技百戲”仍然流行。此外,西曲、吳歌、雜舞盛行。晉太康時(280~289年)流行的《杯盤舞》又稱《晉世寧》(祝願晉世得到安寧,屬雜舞類),舞者用手接住杯盤,反復而舞,似壹種雜技耍杯的節目。晉人謝尚的《鴝鵒舞》是模仿鳥的舞蹈。他在大庭廣眾之下,舞起來屈伸俯仰,旁若無人。南京西崗出土的西晉鳥獸人物瓷罐,很多鳥類聚於罐頂,造型美麗,下面有似帶面具的男舞人,揚起長袖和吸腿起舞。西晉石崇在洛陽建金谷園養蓄眾多舞伎,恒舞於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廣西人綠珠,石崇作《明君舞》,綠珠扮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其後也歸入《清商樂》中。

魏晉人崇尚清談,善思辯,褒衣博帶,手執塵尾扇,有的甚至留有頰須。他們喜愛輕盈飄逸、抒情宛轉之美,常懷有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人生觀。這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的舞風。東晉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其中壹幅頭梳雙環髻的洛神,修頸細腰,手執塵尾扇,飄帶縈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這正是東晉人心目中的美人。另壹幅是壹男子立於飾有羽葆流蘇的雙鼓前,手執壹雙鼓棰正在演奏。邊陲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閘魏、晉墓出土的飛天,《燕居行樂圖》也大有中原舞風,舞伎頭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顯得輕盈灑脫。江蘇常州戚家村出土的女舞俑,端莊凝重。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