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是怎樣形成的?
丹麥科學家奧斯特於1820年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第壹次揭示了磁與電存在著聯系,從而把電學和磁學聯系起來。為了解釋永磁和磁化現象,安培提出了分子電流假說。安培認為,任何物質的分子中都存在著環形電流,稱為分子龜流,而分子電流相當壹個基元磁體。當物質在宏觀上不存在磁性時,這些分子電流做的取向是無規則的,它們對外界所產生的磁效應互相抵消,故使整個物體不顯磁性。在外磁場作用下,等效於基元磁體的各個分子電流將傾向於沿外磁場方向取向,而使物體顯示磁性。安培的假說還說明了磁體的N、S兩種磁極不能單獨存在的原因,因為基元磁體的兩個極對應於環形電流所在平面的兩個側面,顯然這兩個側面是不能單獨存在的。近代物理表明:原子核外電子除繞核運動外,電子自身還有自旋。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內這些電子的運動均構成等效的分子電流。按照近代的觀點,電荷在(不論其運動與否)其周圍激發電場。而運動電荷(電流)在其周圍激發磁場。與電場是壹種特殊的物質壹樣,磁場也是壹種特殊物質,在磁場中的運動電荷(電流)受到該磁場給予的作用力(磁場力)。電流I1和I2之間的相互作用,是I1的磁場給其場中的電流I2以作用;反過來I2的磁場又給其場中電流I2以作用。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的。永磁體之間的磁現象,來源於永磁體中分子電流所激發的磁場和磁場給永磁體內分子電流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