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煌荊楚尹遊鄂東赤壁,蒲殷《武赤壁》

黃煌荊楚尹遊鄂東赤壁,蒲殷《武赤壁》

黃煌荊楚尹遊鄂東赤壁,蒲殷《武赤壁》

赤壁之戰是建立三國鼎立的重要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這場戰爭成了作家寫作的好素材。壹部《三國演義》直接描寫了八次,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之壹。也許正是由於文學作品的渲染,這壹歷史事件為歷代人們所熟知和頌揚,以至於隋唐以來,湖北江漢的蒲陰、武昌、漢川、漢陽、黃州等地出現了許多赤壁。

三國周郎的赤壁在哪裏?

赤壁古戰場之旅

周郎的赤壁千百年來壹直是個謎。從唐代的李白到元代的吳世道,僅唐宋金元時期,寫詩、詞、歌、詩的作者就多達14位,有相當多的名作代代相傳。但是他們不知道赤壁古戰場到底在哪裏。蘇州的簡稱/江蘇省的簡稱/蘇聯的簡稱/壹個姓氏

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只說是“老根據地之西,人文正,三國周郎赤壁”。老根據地是不是他的詩所在的黃岡外的紅鼻子,還沒有得到肯定。而“人性是”指的是“人”,大概就是杜牧吧。他寫過《赤壁》的名句絕句:“斷戟沈沙沈鐵,前車之鑒。東風拒周郎,銅雀春鎖二喬。”。在他眼裏,“斷戟沈沙”的地方,指的就是黃岡赤壁。但是,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所否定。他們認為赤碧雞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記載不符。據《三國誌》、《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赤壁之戰前,周瑜從樊口溯流而上,駐守夏口(今武昌),後“入赤壁與曹操會師”。首戰曹駿不利,退守江北武林,後被擊敗。可見,赤壁古戰場應該在武昌之上,大江以南。

到了現代,大部分人持普陰赤壁論。這壹理論源於南朝盛弘治的《荊州誌》和唐代李繼孚的《元和縣誌》。這種觀點認為,只有《普賢》中赤壁的地理位置與史書記載相符。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蒲陰赤壁出土了大量的箭、鏃、刀、匕首、斧、戟等兵器,其中以鏃出土最多。1976年,在赤壁山下1多米的土層中發現了釘子、鐵環和精巧靈巧的銅箭。此外,246年東吳“上將軍”呂岱的弩在溥陰吳墓中發現。這些考古發現進壹步增強了《普賢赤壁》的說服力。新印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將赤壁的位置標註在浦銀西北的長江南岸。但也有持不同政見者。朱景華《尋找“失落”的赤壁古戰場》壹文說:雖然在浦陰出土了許多三國兵器,但根據《三國誌》和《周瑜傳》記載,孫曹兩軍多次被描述為在河中“遭遇赤壁”,要知道“赤壁之戰”是典型的河中遭遇戰,而不是南岸浦陰赤壁的陸戰。而且箭的射程只有“百步”,弩機的彈丸也只有“百步”;更何況,當時尚被“東南風沖”阻礙時,箭不可能從河中心射向南岸壹兩公裏外的南屏山、金鑾山和“原生耕地”。據《三國誌列傳》記載,赤壁之戰後,孫吳占領浦陰祿口地區達50余年,這壹帶發生過幾次重大戰役(如魯肅與關羽之戰)。為什麽在陸地上發現的箭頭沒有在戰後時期使用?此外,也無法證明東吳“大將軍”呂岱的弩機是38年前赤壁之戰時制造的。還有,根據古代記載,赤壁之戰不是發生在長江南岸,而是在北岸。比如《三國誌·辛毗傳》“先帝屢舉銳師,歸河”;王肅傳的《兵文並茂,卻不好近江》和赤壁之戰王燦的《群英會》、的《為曹公、孫權寫作》、《大軍被迫退江》、陳琳的《吳將軍部》、《大軍不好近江》而且, 周郁傳陳述黃蓋假投降,放火燒曹船“風大兇時,註遲焚於岸”,證明赤壁應在江北,與武林同岸。 如果妳在南岸浦銀赤壁燒船,怎麽能過河燒到北岸武林營?事實上,在戰前,曹操已經“扶漢(漢水)”並被任命為江夏太守(治黃岡西北的郡)統壹北兵”(武帝紀),當時已經越過了距離蒲陰赤壁四百裏的夏口以東。曹植《求自測表》中說:“我自始皇武,曾去南極。“‘紅岸’算紅岸,普賢赤壁不紅。足以證明古戰場遺址應位於長江北岸黃岡赤壁至王家坊(含團風鎮古武林)壹帶的紅色斷層岸上。

另壹種常見的觀點是嘉魚縣東北論。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翦伯贊的《中國歷史大綱》、王力的《古代漢語》都持這種觀點。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清朝的統壹記載,記載說:赤壁山“在嘉魚縣東北河畔”,據《水經》記載:“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交界,上至武林二百裏。”晚清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贊同“赤壁應位於嘉魚縣東北與江夏交界處”,認為“以《大清統壹誌》最為準確”。(見楊守敬《水經註》)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壹理論實際上與蒲殷的赤壁是壹樣的,因為赤壁鎮在1950之前屬嘉魚縣管轄,後劃歸蒲殷管轄。

但無論如何爭議,在眾多“赤壁”中,最著名的當屬黃州東坡赤壁,並不為大多數人所認可,因為蘇東坡曾在此居住,並留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赤壁之戰中與周瑜等叱咤風雲的人物聯系最多的是溥儀赤壁。為區別起見,有人稱黃州赤壁為文赤壁或東坡赤壁,而普賢赤壁則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

湖北省浦陰縣赤壁市

溥隱赤壁與周瑜

《赤壁之戰》的主角是誰?從《三國演義》的描寫來看,好像是孔明,其實只是文學上的虛構加工。

據《三國誌》、《資治通鑒》記載,曹操在長阪擊敗劉備後,占領了荊州江北地區,試圖消滅南方的孫、劉,統壹全國。他在江陵上書孫權,說要帶領八十萬大軍,孫權要“獵於吳”,以威嚇他。孫權召集部下商議對策,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主張投降。雖然作為劉備特使的諸葛亮此前已經和孫權分析過孫劉的優勢和曹操的劣勢,但是面對曹操的恐嚇和張昭的投降論調,孫權還是舉棋不定。侍郎魯肅主張抗曹,要孫權把周瑜召回駐地。周瑜壹回來就向孫權分析:“如今北方土地不平,馬超、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且操鞍馬,鬥舟,與吳越比試。現在天冷了,馬沒有吃水的草。驅使中國學者遠遊江湖。水土不習慣,就會生病。這些人苦於用兵,但都鋌而走險。”為了徹底打消孫權的顧慮,周瑜當夜又見了孫權,說:“眾人見書上說有八十萬步,都嚇壞了,再也不敢奢望真相了...今天加上實際的學校,他們在中國(中原)只會有15萬人,早已疲憊不堪;收入表(劉表)也是極(最多)七八萬耳,還是可疑的。丈夫利用生病的士兵來控制可疑的人。人雖多,卻不怕。”周瑜精辟的分析使孫權最終做出了聯合劉抗曹的決定。

於是孫權派周瑜、程普領兵三萬,為都督、副都督。他們和劉備的兩萬大軍在赤壁與曹駿會戰。由於暈船,曹駿的士兵們把戰艦首尾相連。在此基礎上,周瑜采納了黃蓋部假投降火攻的建議。他用蒙沖打了十只船,裝上枯木蘆葦,澆上油,用簾子裹好,插上旗幟,駛向曹軍,當時東南風急,到了離曹駿2裏多的時候,十只戰船“同時上火,火光兇猛,船如離弦之箭,把北船燒起來,壹直延伸到岸邊。”不壹會兒,濃煙滾滾,燒死淹死的人多了去了。於等人率軍輕捷,緊接著是雷聲隆隆,鼓聲四起,北軍損失慘重。”(《資治通鑒》卷65)

據說大戰時“武林放火燒赤壁”,整個長江南岸的石山都被火焰染紅了。當時站在石山頂上的統帥周瑜,看到這壯麗的景象,壹時沖動,寫下了“赤壁”二字,刻在河邊的懸崖上。據《普賢方誌》記載,赤壁之戰後,周瑜的船停靠在石首山,以酒慶賀,以劍作詩。周瑜興高采烈,揮劍在壹塊巖石上刻下“赤壁”二字。這兩個字今天還在,斜體,長150 cm,寬140 cm。他們朝氣蓬勃,蓬勃向上。但據後人考證,這兩個字是唐人刻的,因為唐代有道教符文。

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赤壁之戰的主要指揮官應該是周瑜,他的智謀和勇氣都是壹流的。

周瑜,公瑾人,生於廬江蜀縣(今廬江西南)。年輕貌美,吳中人都叫他“周郎”。他年輕時與孫權的哥哥孫策成了死敵,後來成了他的妹夫——兩人都娶了喬玄的女兒,孫策娶了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周瑜24歲當將軍,33歲在赤壁大敗曹操。他不僅擅長武術,還精通音樂。當時有句諺語說:“歌錯了,周郎在乎。”

與三國演義相反,周瑜不是很小,而是很大。周瑜《三國誌傳》說他有“博大的人格”。裴松之引用《姜表列傳》說,老將程普依仗自己年紀大,政績高,多次欺負周瑜。而周瑜卻經常“接受節日,卻從不與之比較”,導致程普感慨地說,和周瑜相處就像喝了酒,不知不覺就陶醉了。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成了周瑜害諸葛亮的明證。事實上,根據《三國誌·武傳》記載,“借草船之箭”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這樣,妳就無法和周瑜相處了。

如今,赤壁山頂上有壹座翼閣。相傳,這裏是吳棟軍隊的駐地,周瑜曾親自來到這裏刺探曹駿的水鄉。弋江亭的亭柱上,鐫刻著壹幅醒目的對聯:“江水無情紅。有了當年的支持,誰也不知道該說什麽,繁榮了霸權;湖光山色壹望青天,便把勝景拋在腦後,依然懷念周郎的音價和陸笛的風徽。”弋江閣對面的望江閣,據說是黃蓋看曹駿計劃詐火進攻的地方。

拜風臺與諸葛亮

赤壁山由南坪山和金鑾山組成。在南屏山上,有壹個拜風臺和壹個東風亭。拜臺又稱武侯宮,是壹座兩廳壹廳的寺廟建築。1936重建時,挖出壹塊刻有漢字“祭風臺”的殘碑。東風亭,位於拜臺右側,是壹座青瓦紅窗的圓亭,樓梯盤旋於外墻,與古樸莊嚴的拜臺相映成趣。相傳這些建築都與諸葛亮在此借東風有關。

據民間傳說,曹操大軍南下,兵力比孫、劉多四五倍,硬拼顯然不是他的對手。周瑜病倒了,急著找好計策。孔明給周瑜開了火攻的方子。“藥方”雖好,缺東風。孔明讓周瑜派士兵在山上搭建平臺,種植花木。天寒地凍,山上全是石頭。怎樣才能種花種樹?戰士們弄來壹些爛樹、斷竹、幹草、殘花,這是壹份工作。孔明登上拜臺,點燃七盞明燈,這些燈就像山上的星星,所以拜臺也被稱為“七星臺”。佩劍上香,拜天地,祈求上蒼保佑孫、劉打敗..於是,爛樹生根,斷竹復活,幹草變綠,殘花重現。整座山就像壹只打開屏風的孔雀。

這時,曹操見孔明不知道江北烏林集發生了什麽事,就派士兵乘船繞過赤壁山,從上遊向七星臺射箭。箭雖比雨密,卻射不到孔明。周圍的樹木和鮮花像壹道屏障,擋住了箭。據說這座山從此就叫南屏山了。

真聰明。這天晚上,孔明真的借了東風,把曹駿燒得很慘,只好返回北方。

事實上,是黃蓋而不是諸葛亮提出了火攻。至於諸葛亮臺上祭東風,只是後人敷衍。不過也說明了東南風在赤壁之戰中的重要性。“東風不方便周郎,銅雀臺春鎖二喬”(穆圖《赤壁》)。周瑜獲勝的關鍵在於天氣。

當然,諸葛亮也是這次赤壁之戰的功臣。他對孫權的勸說和分析與周瑜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鳳雛尼姑庵和龐統

與南屏山密切相關的是金鑾山,翠竹蔥蘢,古樹參天。山腳下有壹棵千年銀杏樹,樹後藏著壹個小和尚的茅屋,和尚茅屋的門楣上寫著“鳳雛寺”。傳說這裏是祭出連環計的龐統讀兵法的地方。正房裏有壹尊龐統的雕像,旁邊有很多碑文。其中壹條寫道:“赤壁之兵,以火攻之,作戰決策皆如此。要不是龐統連環計,公瑾能立下大功?”其實龐統並沒有獻上“環環相扣之計”。曹操用鐵鏈把大船連接起來,防止北方士兵暈船。

據《三國誌·龐統傳》記載,龐統,字,襄陽人。與諸葛亮的姻親(諸葛亮的妹妹嫁給了龐統叔叔的弟弟龐善民)。三國時有“臥龍鳳雛,二人得其壹,可以安天下”的說法。當初投劉備的時候,劉備只給了他壹個耒陽縣令,但因為政績不彰,也被貶了官。後來魯肅和諸葛亮極力推薦。魯肅曰:“龐士元非百裏有才,中待當顯其馬腳。”劉備才任命他從事治中,加入諸葛亮當中郎將。龐統壹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促使劉備占領荊襄,收西川。他在西川助劉備進步時,為劉備獻上了許多良策。可惜在圍攻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被冷箭殺死,時年36歲。

傳說龐統在金鑾山遇到劉備,被拜為軍師。後來龐統戰死沙場,變成了金鳳凰,飛回了他不得不與仙君相遇的地方,住在壹棵梧桐樹下。金鑾山由此得名。當地人從夢中得知,這只金鳳凰是鳳雛先生改變的。為了保護它免受風吹雨打,他們建了壹座磚房。於是,就有了金鑾山上的“鳳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