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秦始皇會寵愛胡亥?
人性本復雜,人心多變化。歷來論及身居高位的權勢人物,往往專註於政治政略,對於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人物,他首先是有七情六欲的人。剝去層層外衣的人體,同妳我壹樣,都是由生帶來由死帶去的赤體;離開權勢利害的心情,同妳我壹樣,都是天地間常見的兒女親情。就始皇帝與胡亥的關系而言,首先是父子親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繼承體制之下,政情由親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隱私,就是國事的隱情;國家政情的隱秘,常常須要到帝王親情的隱私處去尋求。順著這種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寵愛胡亥的理由,我們可以舉出三條來。 壹、幼子可愛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兒子,他三十壹歲生下胡亥之後,大概就沒有生育了,可能身體出了毛病,生殖系統有慢性的炎癥或者是機能性障礙。俗話說,幺兒幼子最可愛,年少天真無嫌猜。愛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權勢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宮搶班的危險,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當其沖的提防對象,就是最近的繼承人。父子繼承的體制下,長大成人的親骨肉,越是能力強,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險,也越是容易成為猜忌的對象。 與此相反,幼子繼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沒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與父親的關系多是難得的真情,不僅沒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愛憐。格外的愛憐,生於平民之家,不過是人間的親情;生於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繼承的政情。歷史上,老父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漢高祖劉邦(廢長子劉盈立幼子如意失敗)、漢武帝劉徹(殺長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曹操(壹度想廢長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後來放棄)、袁紹(不立長子袁譚立幼子袁尚)、劉表(不立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簡直可以寫壹部廢長立幼的專門史。 二、胡亥頑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親的寵愛,也出於他可愛的性格。胡亥其人,本來是沒有政治抱負也沒有政治野心的青年,鹵莽而頑皮。《新序》中,留下了這樣壹個戰國故事。胡亥還在做王子的時候,始皇帝設酒宴招待群臣,胡亥與諸位兄長壹道得到酒食的賞賜,臨席完畢,諸位公子紛紛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現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壹樣,入席脫鞋,出來穿上,脫了的鞋都放在門外。胡亥最後壹個出來,大概是喝了點酒,又受了宴會高興勁兒的熏染,很有些興奮,看見滿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壹時發了猴性,將看起來招眼的鞋,都壹壹踩上壹腳。諸位兄長無不嘆息雲雲。 《新序》是西漢末年的學者劉向所編輯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這種古代故事是司馬遷編撰《史記》的史料之壹。這個故事,《史記》中沒有,可能是現有古籍中有關胡亥少年時代的唯壹記載。胡亥的諸位兄長,從扶蘇、公子高到公子將閭兄弟,都是比較規矩的人,或許與始皇帝對子女的嚴厲有關,也許與他們母親的管教有關。胡亥與諸位兄長不同,敢鬧事,不時搞點惡作劇。他的這種性格,用貶斥的話來說,是不懂規矩的惡少;用平和的話來說,是調皮搗蛋的頑童。也許,正是因為他個性比較直率莽撞,年紀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愛? 三、胡亥沒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們講過,始皇帝突然死於巡遊途中,趙高策劃沙丘之謀,勸誘胡亥銷毀始皇帝的遺詔,取代扶蘇,搶班奪權。這件事情,壹開始被胡亥壹口回絕。胡亥說:“父皇的安排是當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兒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賞諸子,我作為兒子沒有多話的余地。”可謂幹脆利落,毫無戀念政治權力的思緒。 胡亥沒有政治野心的特點,在他做了皇帝以後仍然沒有改變。他即位以後,多次顯露出生命苦短、及時行樂的心理傾向,他曾經感嘆說過:“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馬快車馳過缺隙,轉瞬即逝。”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方才二十歲。壹個二十歲的青年,為什麽產生如此超前的人生遲暮感,實在是壹個發人深思的事情。我曾經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中解釋這件事情說,多年來,胡亥目睹父親壹生汲汲於政務,宛若堯王禹帝般勞苦,而當天下偉業大成時,卻面臨病痛的折磨,苦於生命的短暫,到處尋藥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脫,終於違願逆情,突然撒手葬身於黑暗冷徹的地下。正是這種貼近父親壹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強烈感受,影響了胡亥的人生觀。 胡亥的人生觀,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滿足自然生命的快樂,與政治權力和政治功業完全無緣。也許正是出於這種人生觀,相對於父親輝煌偉大的政績而言,胡亥更多地關註的是父親的生命和健康。他的這種關註,出於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飾。想來,胡亥的這些特點,對於陷身政治旋渦中心的始皇帝來說,是壹種難得的撫慰,或許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間的真情,從而對胡亥生出格外的憐愛來? 7 指鹿為馬的人性解讀 胡亥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賴,近於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賴。始皇帝死後,胡亥將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賴,移情轉移到了老師趙高身上,最終釀成了身死國亡的悲劇。胡亥人性中的這樁隱情,隱藏在壹個有名的故事當中,這個故事,就是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的故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故事大概如下: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設法預先測試壹下。他把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忍不住笑了說:“丞相搞錯了吧?把鹿說成了馬。”他當即問左右的臣下們,臣下們或者沈默,或者說是馬,也有說是鹿的。事後,趙高網羅罪名,將說是鹿的人壹壹處治。從此以後,群臣都畏懼趙高。 指鹿為馬,已經成為漢語的常用成語,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個故事,也廣為流傳到海外,日語中說傻瓜為“馬鹿”,詞源就在這裏。中文以指鹿為馬比喻顛倒黑白,著眼點在於趙高,是基於趙高的行為生出的意義。日語以“馬鹿”比喻傻瓜,著眼點在二世,是基於二世的行為生出的意義。這件事情,作為故事來聽,非常有趣,傻瓜加騙子,壹個願打,壹個願挨。作為歷史來看,非常離奇,難以令人相信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麽,這個歷史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呢? 我今天的回答是,這個歷史故事,是壹個有特殊背景的歷史故事。這個特殊的背景,就是胡亥與趙高之間的特殊關系。胡亥與趙高之間究竟有什麽特殊關系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大家註意這樣壹個問題,趙高為什麽敢於在二世面前如此顛倒黑白,二世又為什麽在趙高面前如同瞎了眼的傻瓜? 胡亥這個人,不善言辭,不喜歡交往,做事無城府而有些莽撞。他壹生有壹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信任的人依賴極深,幾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時,他對秦始皇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寵愛他的原因之壹。胡亥的這個特點,在始皇帝去世以後,非常明顯地轉移到他與老師趙高的關系上來。 趙高是始皇帝親自為胡亥選定的老師。始皇帝之所以選中他,首先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再就是看重他出類拔萃的才能。趙高早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秦宮擔任尚書卒史,相當於秦王的秘書,長期在秦王嬴政身邊從事機要工作,後來被嬴政提拔為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就是秦王的禦前車馬班長兼管秦王的璽印,可謂是得到嬴政絕對信任的心腹內臣。趙高曾經犯有大罪,蒙毅治以死罪,削其宦籍,秦王嬴政憐惜其才,赦免其罪,官復原職,可見嬴政對趙高的器重。 趙高做了胡亥的老師以後,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後,胡亥將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任移情於老師趙高,他以後人生中所有的行動,都是在趙高的指導下進行的,可以說是事事聽從趙高。對於這壹點,我們可以舉出七件事例來說明。 壹、沙丘之謀,二十歲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賊船,偽造遺詔,逼迫長兄扶蘇自殺,是聽了趙高的勸誘。 二、即位以後,他之所以誅殺兄弟姐妹,斷絕了人間的親情,也是出於趙高的主意。 三、他曾經有意釋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趙高的反對下,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四、他苦惱生命短暫,想享受人生,知心話只對趙高傾訴,將趙老師視為唯壹的密友。 五、他身居宮中,不見群臣,由趙高充當群臣與自己的聯絡人,將趙老師視為自己唯壹的代理人。 六、當趙高幹政日甚,李斯和老臣們上書請求罷免趙高時,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給李斯的復信中,極力為趙高辯護說:“妳們說趙高有擅權生變的危險,這句話從何談起!趙高是仕宦於宮中多年的舊臣,心誌不以安穩而松懈,不以危難而變易,行為廉潔,處事幹練,憑借自身的努力,以忠誠上進升遷,以信義稱職守位。朕甚為看重他,而丞相甚為懷疑他,究竟為何如此?” 在表示了自己對趙高的信任以後,胡亥用幾乎近於哀求的語調請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對趙高多疑,他說:“朕年少時痛失先人,人事上識知甚少,行事上不習治理,丞相年老,來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屬依趙君,還有誰人可以托靠?趙君為人,精廉強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適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趙高視為始皇帝死後的唯壹依靠,幾乎賦予了兒子對父親的信賴。 正是出於這種信賴,當李斯等老臣堅持清除趙高、勸諫休養息民時,二世選擇了站在趙高壹邊,他將消息通報給趙高,下令將以李斯為首的老臣們逮捕下獄,交由趙高審理處置。趙高羅織罪名,將李斯屈打成招,趙高將結果報告二世時,二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趙老師,我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七、陳勝吳廣起兵,天下大亂,巨鹿之戰,秦軍主力被項羽消滅,劉邦軍逼近關中。趙高見大勢已去,發動政變,命令弟弟郎中令趙成(宮廷警衛大臣)和女婿鹹陽令閻樂(首都鹹陽市長)領軍攻入望夷宮中,逼迫二世自殺。臨死之前,二世與閻樂之間有壹段對話,最可以看出二世與趙高的關系。 二世說:“能否見丞相壹面?”閻樂回答說:“不可以。” 二世說:“希望得到壹郡之地為王。”閻樂仍然回答不可以。 二世又說:“請求得到壹萬戶的封地為侯。”又被拒絕。 二世尚存壹線希望說:“願意與妻子壹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況諸位公子。” 閻樂無意再聽下去,說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為天下誅除足下。無論足下如何多說,臣下也不敢答應。”於是閻樂指揮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殺。 俗話說,死前吐真言。二世壹生,看重的是個人生命;死前,他最強烈的願望就是活下去。二世壹生,信任的是老師趙高,死前,他的第壹個願望,就是見趙高壹面。他知道發動政變、逼迫自己自殺的人就是趙高,竟然無怨無恨,只求見壹面,他對趙高的依賴,至死也沒有改變。 身為歷史學者,我每讀史書到這裏,總感到驚奇。胡亥與趙高的關系,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師生,私下裏是親友,情結上宛若父子。胡亥對趙高的信賴,幾乎是不可動搖的事情。在這種絕對的信賴中,胡亥已經變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斷力,甚至失去了常識上的判斷力。如果我們明了這種歷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為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為什麽會得到始皇帝格外寵愛的原因,也可以得到進壹步的了解。 不過,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寵愛胡亥,可能還有壹個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麽呢?我認為,可能與他的母親有關。 8 胡亥的母親是誰? 不管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中看,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高位者寵愛幼子,常常還有壹個重大的理由,就是在眾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親往往是年輕貌美,最得老夫歡心。妻是新人美,嬌妻幼子好,愛屋及烏的人情,古往今來如此。關於胡亥的母親,史書上完全沒有只言片語提到,這是非常奇怪的壹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說幾句。 在古代中國,特別是秦漢體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後或者皇後往往比較低調,對政治幹預較少。待到夫君過世,兒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後以後,不但備受尊崇,高調出頭,往往權高位重,積極幹政。特別是在兒子年幼即位的時候,太後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後的親屬們也形成壹大政治集團,這就是我們不時耳聞的母後幹政和外戚擅權。母後幹政和外戚擅權,是世襲王政體制下的制度性產物。 秦國歷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後、養祖母華陽太後、母親帝太後都曾經擅權壹時。二世皇帝的母親,在胡亥即位以前默默無名,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後,也沒有聽說過有關她的任何活動,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見於任何記載,這就不但奇怪,而且異常了。 我常常說,古史的記載,只有萬分之零點零零壹,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九九都沒有記載,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們往往需要作合理的推想,盡可能地樹立壹些識別性的標桿,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發現來證實、填補、修正和證偽。對於胡亥的母親,我們不妨由此作壹點合理的推想。 我們前面講過,胡亥絕對信賴趙高,他收到以李斯為首的老臣請求清除趙高的上書後,曾經回信請求老臣們不要懷疑和加害老師趙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趙高視為始皇帝死後自己唯壹的依靠,賦予了兒子對父親的信賴。這封信見於《史記·李斯列傳》,原話是這樣的:“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 在這裏,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說的“少失先人”,首先應當理解為父親始皇帝的過世;不過,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親更早就已經過世。不然的話,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他的母親還健在的話,應當成為太後,母系壹族,也應當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於除了老師趙高而外,幾乎是舉目無親,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獨感。也許,正是因為胡亥的母親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經早早過世,所以,始皇帝愛屋及烏,將對早逝嬌妻的愛憐轉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沒有留下她參與政治的記錄。 愛屋及烏的秦始皇,特意為胡亥選定了老師趙高。秦始皇之所以選定趙高,當然是看重他出類拔萃的能力,趙高是第壹流的書法家和法律專家,也是車技高強的武士和幹練的能吏。另壹方面,趙高是趙國人,出身於趙國的王族,他的趙國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選他做胡亥老師的原因之壹。為什麽這樣說呢? 戰國時代,各國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同壹國家出生的人之間,交流更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親是趙國人,呂不韋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趙國人。秦始皇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作為胡亥的老師,或許是因為胡亥從小熟悉趙國的語言文化,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更為方便? 胡亥生於秦王政十八年,當時,他的祖母帝太後趙姬還在(十九年去世),趙姬是趙國人,這可能是胡亥與趙國關系密切的因素之壹。不過,在胡亥與趙姬之間還有壹位人物,這就是胡亥的母親。胡亥的母親,或許出身於趙國?她的趙國出身,正可以將趙姬、胡亥、趙高等趙國元素連接起來,為撲朔迷離的歷史提供壹種可能的解釋。 追蹤疑案到了這裏,我們對於秦始皇為什麽格外寵愛胡亥,為什麽考慮選取他為繼承人的問題,可以說有了大致的了解,對於誰是胡亥母親的問題,雖然也可以說是樹立起了幾個識別性的標桿,然而,詳細的真相,仍然深藏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