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和狗有關的文言文

和狗有關的文言文

1. 與狗有關的的文言文有哪些

***************越 人 遇 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搖尾人言曰:“我善獵,與若中分(對半分。)

”越人喜,引而俱歸。

食以粱肉,待 之以人禮。狗得盛禮,日益倨(讀音ju四聲。

傲慢。),獵得獸,必盡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爾飲食之,得獸,狗盡啖,將奚以狗為?”越人悟,因為分肉,多自與。狗怒,嚙其首,斷領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養狗,而與狗爭食,幾何不敗也!(在這壹則短短的諷刺小品中,作者把元朝統治者暗射為“狗”。揭露了它的貪婪殘忍的性格。

從越人與“狗”妥協所造成的悲慘的後果,他作出這樣的結論:“人”不能和“狗”妥協,不能壹時壹刻放松對“狗”的警惕。在這裏,披著故事外衣的輕松的小品卻含蘊著對於黑暗現實的極其嚴肅的批判和揭露。)

***************《猛狗》********************** 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裏人其故。

裏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

(本篇賣酒的宋人因家狗的兇惡,而敗壞自己的事業;同樣,對人君而言,也有類似猛狗的結黨營私,擅權弄奸的大臣和左右親近.)***********《冉 氏 烹 狗》********************* 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如是者數矣。

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 劉位東謂余曰:“余嘗夜歸,去家門裏許,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

余以柳枝橫掃之,群狗皆遠立,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余且鬥且行,過冉氏門而東,且數十武,狗乃止。

當是時,身憊甚,幸狗漸遠,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猶望而吠也。既歸,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盜夜往劫之,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入咫尺地哉!聞冉氏頗患苦此狗,旦若遇之於市,必囑之使勿殺;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數曰,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曰:‘曰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逐之,盜驚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狗也。

卷屈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壹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 嗟乎!天下之勇於搏人而怯於見賊者,豈獨此駒也哉!今夫市井無賴之徒,平居使氣,暴橫閭裏間;或竄名縣胥,或寄身營卒,侮文弱,淩良懦,行於市,人皆遙避之;怒則吸其群,持械圜斫之,壹方莫敢誰何,若壯土然。壹旦有小劫盜,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數十人;忽廄馬夜驚,以為賊至,手顫顫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猶震震相擊有聲。

發火器,再四皆不然。聞將出戍地,去賊尚數百裏,距家僅壹二舍,輒號泣別父母妻子,恐不復相見,其震懼如此!故曰: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又奚獨怪於狗而烹之。

嘻,過矣! 雖然,畜貓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盜也。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殺石虎,其母曰:“快牛為犢,多能破車,汝小忍之。”

其後石氏之宗,卒滅於虎。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乏破,尚不可;況徒破車而牛實不快乎?然而婦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

人之材有所長,則必有所短,惟君子則不然。錘毓與參佐射,魏舒常為畫籌,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發無不中,舉座愕然。

俞大猷與人言,恂恂若儒生,及提桴鼓,立軍門,勇氣百倍,戰無不克者。若此者,固不可多得也。

其次醇謹而不足有為者;其次跅弛而可以集事者。若但能害人而不足濟事,則狗而已矣!雖然,吾又嘗聞某氏有狗,竟夜不吠,吠則主人知有盜至,是狗亦有過人者;然則搏噬行人而不禦賊,雖在狗亦下焉者矣。

(作者借狗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了社會上壹些人對良民百姓施暴侵害而對邪惡勢力膽怯避讓的醜惡嘴臉)*************義犬救主************* 華隆好弋獵。畜壹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

隆後至江邊,被壹大蛇圍繞周身。犬隧咋蛇死焉。

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仿徨嗥吠,往復路間。

家人怪(怪:對。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隨犬往。

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

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

(體現了狗的忠誠 ) **********《良狗捕鼠》************* 齊有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誌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於使用,就不能夠發揮他們的作用)**********男不養貓,女不養狗*************** 漢末,蜀漢裸眠成風。李郎喜貓,夜必***枕。

入夜,李郎春夢,塵根起伏。貓驚為鼠,捕之,塵根斷,吞食。

有鄰聞之,廣為傳。故老者多囑子孫:貓為男患,不可養之。

史記,蜀太監盛,亦貓為之。 東嶽有郎,喜結連理。

月余,夫欲差之魯中,甚憂嬌妻,遂購壹雄犬,壹伴妻之苦悶,二防賊之 *** 。三栽後,夫還,入門聞犬吠,擡。

2. 與狗有關的文言文 成語

狗盜雞鳴: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

狗盜鼠竊:像鼠狗那樣的盜賊。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

狗吠非主:狗見到不是自己主人的人便吠叫。亦以喻臣奴事奉其主而拒事非其主者。語出《戰國策·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狗吠之驚:謂小驚憂 狗茍蠅營:像狗那樣茍且求活,像蒼蠅那樣營營往來。比喻不顧廉恥,到處鉆營

狗急跳墻:比喻走投無路時不顧後果地行動。語出《敦煌變文集·燕子賦》:“人急燒香,狗急驀墻。”

狗口裏吐不出象牙: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

狗馬聲色:良犬、駿馬、音樂、女色。借指窮奢極侈的享樂

狗拿耗子:比喻做外行事或多管閑事

狗皮膏藥。.

3. 找關於狗的文言文,體現忠誠等

義犬救主華隆好弋獵.畜壹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隆後至江邊,被壹大蛇圍繞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仿徨嗥吠,往復路間.家人怪(怪:對。

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翻譯:有個叫華隆的人喜歡帶著狗四處遊玩,於是呢就餵養了壹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遊都會帶上它.有壹次,這個叫華隆的人到了壹江邊,被壹條大蛇圍困.於是那條狗將蛇咬死了.而華隆渾身僵硬的臥在地上,毫無知覺.“的尾”在他周圍轉來轉去不停的吠叫,家人發現這狗奇怪的舉止,很是疑惑,便跟著狗壹起來到了江邊.發現華隆蜷縮著,急忙將他送回家.兩天後才蘇醒過來.在他還沒有蘇醒的這兩天,那只狗壹直都沒有吃飯.他知道這件事了以後,從此對:“的尾”愛護有加,無微不至,像是對待他的親戚朋友壹般.體現了狗的忠誠。

4. 關於狗的文言文和翻譯,

原文: 去杭州百裏許,有壹古剎,香火頗旺。

壹夕,有盜逾墻而入。犬吠,僧覺 。

盜劈僧首,立仆。遂越貨而亡 。

翌日,二小僧入室見之,訝甚。乃詣官府訴之,其犬亦從 。

途經壹酒肆,見五六徒狂飲。犬佇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躍入肆,嚙壹徒不置。僧疑為盜,縛而送官。

吏審之,果然。蓋犬亦有智也。

編輯本段譯文: 距離杭州壹百裏左右的地方,有壹座古老的寺廟,香火很旺盛。壹天晚上,有個小偷翻越墻頭進入廟內。

狗大叫起來,壹僧人醒了,(發現了那個小偷)。於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頭,僧人倒在地上,死了。

於是小偷搶劫完財物後逃走了。第二天,有兩個小僧人進入房間,看見了那位僧人的屍體,非常驚訝。

於是到官府報案,那只狗也和他們壹起去了。路上經過壹個酒館,看見五六個酒徒在喝酒狂歡。

狗停止腳步不向前走,僧人(對此)覺得很奇怪。不壹會兒狗跳進酒館,咬住其中的壹個酒徒不放。

僧人懷疑他是小偷,便綁起來送到官府。官吏審問後,果然是他。

原來狗也是有智慧的啊!編輯本段詞解: 1.去:距離。 2.許:左右。

(的地方) 3.剎( chà) :寺廟。 4.頗:很,比較。

5.盜:古代盜是小偷,賊是強盜。 6.逾:翻過。

7.覺:醒來。 8.遂:於是,就。

9.越:偷。 10.亡:逃走。

11.詣:到。

去。 12.從:跟從,跟隨 。

13.肆:店鋪。 14.怪:對···感到奇怪。

15.嚙:咬 。 16.置:放。

17.蓋:用在句首,表示原因,原來的意思。 18.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9.疑:對。感到懷疑。

20.翌日:第二天。 21.俄而:壹會兒. 22.徒:酒徒.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逾”指“越”。

上文“有盜逾墻而入”,意為有個小偷翻越墻頭進入廟內。又“逾午方至”,意為過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為年齡超過了六十歲。

編輯本段智犬表現: 壹.智犬是警覺,能夠及時發現小偷,提醒僧人註意; 二.智犬是記憶,在第二天可以準確的從5,6個人裏面發現小偷。 狗有思維能力,能夠把這兩點做的很多,可謂其智了! 也充分的說明了狗的嗅覺,在滿身酒氣的5,6人中找到小偷。

5. 關於狗的文言文和翻譯,

原文:

去杭州百裏許,有壹古剎,香火頗旺。壹夕,有盜逾墻而入。犬吠,僧覺 。盜劈僧首,立仆。遂越貨而亡 。翌日,二小僧入室見之,訝甚。乃詣官府訴之,其犬亦從 。途經壹酒肆,見五六徒狂飲。犬佇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躍入肆,嚙壹徒不置。僧疑為盜,縛而送官。吏審之,果然。蓋犬亦有智也。

編輯本段譯文:

距離杭州壹百裏左右的地方,有壹座古老的寺廟,香火很旺盛。壹天晚上,有個小偷翻越墻頭進入廟內。狗大叫起來,壹僧人醒了,(發現了那個小偷)。於是小偷就砍下僧人的頭,僧人倒在地上,死了。於是小偷搶劫完財物後逃走了。第二天,有兩個小僧人進入房間,看見了那位僧人的屍體,非常驚訝。於是到官府報案,那只狗也和他們壹起去了。路上經過壹個酒館,看見五六個酒徒在喝酒狂歡。狗停止腳步不向前走,僧人(對此)覺得很奇怪。不壹會兒狗跳進酒館,咬住其中的壹個酒徒不放。僧人懷疑他是小偷,便綁起來送到官府。官吏審問後,果然是他。原來狗也是有智慧的啊!

編輯本段詞解:

1.去:距離。 2.許:左右。(的地方) 3.剎( chà) :寺廟。 4.頗:很,比較。 5.盜:古代盜是小偷,賊是強盜。 6.逾:翻過。 7.覺:醒來。 8.遂:於是,就。 9.越:偷。 10.亡:逃走。 11.詣:到。。去。 12.從:跟從,跟隨 。 13.肆:店鋪。 14.怪:對···感到奇怪。 15.嚙:咬 。 16.置:放。 17.蓋:用在句首,表示原因,原來的意思。 18.立仆:立刻倒下去(死了)。 19.疑:對。感到懷疑。 20.翌日:第二天。 21.俄而:壹會兒. 22.徒:酒徒.

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逾”指“越”。上文“有盜逾墻而入”,意為有個小偷翻越墻頭進入廟內。又“逾午方至”,意為過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意為年齡超過了六十歲。

編輯本段智犬表現:

壹.智犬是警覺,能夠及時發現小偷,提醒僧人註意; 二.智犬是記憶,在第二天可以準確的從5,6個人裏面發現小偷。 狗有思維能力,能夠把這兩點做的很多,可謂其智了! 也充分的說明了狗的嗅覺,在滿身酒氣的5,6人中找到小偷。

6. 關於"犬"的文言文 急需

齊國有個人善於識別狗的優劣。他的鄰居請他找壹只捉老鼠的狗。過了壹年,這人才找到壹只,說:"這是壹條優良的狗呀!"

鄰居把狗養了好幾年,可這只狗並不捉老鼠。他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那個善於識別狗的人。那個善於識別狗的人說:"這的確是壹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豬、鹿這類野獸,而不是老鼠。如果妳想讓它捉老鼠的話,就得把它的後腿拴起來。"

這個鄰居果真把狗的後腿拴住了。這狗才捉起老鼠來。

1.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於使用,就不能夠發揮他們的作用。

原文:

齊有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誌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呂氏春秋·士容》

2《冉氏烹狗記》

原 文

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人躬詣謝罪,出財救療之,如是者數矣。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

劉位東謂余曰:“余嘗夜歸,去家門裏許,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橫掃之,群狗皆遠立,獨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幾傷者數矣。余且鬥且行,過冉氏門而東,且數十武,狗乃止。當是時,身憊甚,幸狗漸遠,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猶望而吠也。既歸,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盜夜往劫之,狗拒門而噬,雖數人—能入咫尺地哉!聞冉氏頗患苦此狗,旦若遇之於市,必囑之使勿殺;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數曰,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曰:‘曰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逐之,盜驚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燭之則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聞其聲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壹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於搏人而怯於見賊者,豈獨此駒也哉!今夫市井無賴之徒,平居使氣,暴橫閭裏間;或竄名縣胥,或寄身營卒,侮文弱,淩良懦,行於市,人皆遙避之;怒則吸其群,持械圜斫之,壹方莫敢誰何,若壯土然。壹旦有小劫盜,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數十人;忽廄馬夜驚,以為賊至,手顫顫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猶震震相擊有聲。發火器,再四皆不然。聞將出戍地,去賊尚數百裏,距家僅壹二舍,輒號泣別父母妻子,恐不復相見,其震懼如此!故曰:勇於私鬥而怯於公戰,又奚獨怪於狗而烹之。嘻,過矣!

雖然,畜貓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盜也。茍其職之不舉,斯固無所用矣;況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殺石虎,其母曰:“快牛為犢,多能破車,汝小忍之。”其後石氏之宗,卒滅於虎。貪牛之快,而不顧車乏破,尚不可;況徒破車而牛實不快乎?然而婦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過人遠矣。

3(喪 家 狗 )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臯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7. 孔子故事涉及動物的古文,還有他的含義是什麽

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裏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很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湯,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就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關於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夢麟”的傳說: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從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經之路.有壹次孔母顏征在跟隨家人自商丘返鄉,路過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風景優美,就提議在此歇腳.她坐在麟山上的壹棵樹下,打了壹個盹,忽然夢見麒麟入懷,醒來感而有孕,十壹個月後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兩天,麒麟又到曲阜闕裏人家送去玉書三卷.在明本《巨野縣誌》中有這們的記載:“巨野南有樵氏山,世傳樵氏山產麟,麟吐玉書於闕裏,因名麟山.” 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西狩獲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壹次現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孔子家語》也有類似的描述,也更詳細:“孔子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孔子認為,麒麟是靈獸,只有君王賢明,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現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麒麟怎麽會出現呢?它的出現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國之將亡,自己的生命也到頭了.於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個大墳堆,就是現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十二裏麒麟鎮獲麟集村西北3裏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列國誌》記述,七十壹歲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後感情難以控制,撫琴悲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兮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他編修的《春秋》正是止於這壹年.《春秋》的最後壹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就去世了.因為孔子夢麟而生,見麟而死,麒麟的出現貫穿了孔子的壹生,所以《春秋》這部書後來被人們稱為“麟史”,或“麟經”.麒麟從此成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為“聖獸”.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關的故事.《巨野縣誌》記載,元代至正年間,巨野有壹名縣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孫.他在這裏做官三年後致仕,“上書請留”,把家安在這麒麟冢旁邊,並且修建了春秋書院.後來因為麒麟臺地地勢太窪,受水患的侵擾,舉家遷到縣城南二十多裏的吉星灘,就是今天的大義鎮孔樓村.幾年後,又取春秋“微言大義”之意,將春秋書院改為大義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到麒麟臺來祭祀先祖.他認為,這裏不僅埋藏著壹只麒麟,而且還有孔子的靈魂,所謂“先祖靈爽必棲於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堅撰寫的《重修大義書院碑記》裏,對這件事有祥細的敘述.現在巨野有大義鎮,鎮裏有個孔樓村,村民絕大多數姓孔,他們都是孔子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