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蜂蟄簡介

蜂蟄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關於蜜蜂5病理生理學6癥狀與體征7蜂蟄傷的診斷8蜂蟄傷的治療8.1急救8.2傷口的局部處理8.3輕度病例8.4重度患者休克8.5治療並發癥9蜂蟄傷的預後與預防10特別提示11蚊蟲叮咬參考12附件:1蜂蟄傷相關藥物中成藥4治蜂蟄藥方5古籍中的蜂蟄1拼音fēng zhē shāng

2英文參考蜂蟄【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版。化學品和生物制品]

蜂蟄[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13)]

3概述蜂螫傷是指當蜂毒註射到人體內或留在皮膚內帶刺時,表現為局部紅腫刺痛,甚至頭暈惡心的壹種急性中毒性疾病[1]。

蜂蟄是指被黃蜂、蜜蜂蟄後,壹般只在被蟄部位出現紅腫、疼痛,數小時後可自行消失。如果被成群的蜜蜂蜇傷,可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2]。

被蜜蜂蜇傷後,如果傷口有破損的蜂刺,可以用消過毒的針或小刀片挑出來。

馬蜂毒液呈堿性,可用醋、3%硼酸、1%醋酸等酸性物質沖洗傷口,中和毒液。蜜蜂的毒液是酸性的,可以用蘇打水、氨水、肥皂水、堿水清洗傷口。有全身癥狀的重癥患者要去醫院治療。

蜂蜇主要是預防。在野外工作時註意保護外露部分[2]。

被成群的蜜蜂蟄傷後,患者可能會伴有全身癥狀,如休克或腎衰竭。建議對癥治療後盡快轉到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2]。

關於蜜蜂蜜蜂屬於昆蟲綱,膜翅目。蜜蜂的種類很多,常見的蟄蜂有馬蜂(又稱胡蜂或黃蜂)、蜂、蟻蜂、細腰蜂、丸蜂。蜜蜂的尾巴有刺和毒腺。黃蜂經常在森林裏、洞穴裏或家庭房間窗外的屋檐下築巢。它們喜歡群居,經常群飛。例如,在蜜蜂生活的山林中行走、工作或逗弄蜂巢時,馬蜂經常成群結隊,蜇傷裸露的皮膚。

5病理生理學蜂尾的毒刺與蜂體後段的毒腺相連。當蜜蜂蜇人時,毒刺刺入皮膚,然後毒液註入皮膚。根據不同種類的蜜蜂,其毒液的成分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蜜蜂分泌的毒液有兩種:壹種是大分泌腺分泌的酸性毒液,主要成分是甲酸、鹽酸和正磷酸;另壹種是小分泌腺分泌的堿性毒汁,含有神經毒性。以上兩種毒都含有介質和抗原物質。據測定,蜜蜂的毒液中含有組胺。黃蜂的毒液毒性更大。除組胺外,還含有5-羥色胺、膽堿酯酶、緩激肽、透明質酸酶和甲酸,因此刺入皮膚後釋放的毒液可引起嚴重的全身過敏反應。

雄蜂無毒,不螫人。雌蜂尾部有刺和毒囊,由產卵管發育而來,用於產卵和自衛,但交配後退化,失去螫刺功能。工蜂蜇人,尾部的毒刺呈管狀,頂端有倒刺與毒囊相連。螫人時,螫刺往往刺入皮膚越來越深,離開皮膚時,螫刺往往在皮膚內斷裂。

6癥狀和體征被刺傷後立即出現皮膚瘙癢、刺痛的感覺。很快,局部出現紅腫,出現風團或水皰。被蟄傷的傷口中央有壹塊淤青。如果多處被蟄,可產生大面積的顯著水腫和劇烈疼痛。如果妳的眼睛周圍被蟄了,妳的眼瞼會高度腫脹。如果嘴唇被蟄,口腔可明顯腫脹或伴有全身性風團。嚴重者除局部癥狀外,還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如寒戰、發熱、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心悸、煩躁或抽搐、肺水腫、虛脫、昏迷或休克,常於數小時或數天後死亡。所以,壹旦發生有全身癥狀的蜂螫傷,壹定要盡早治療。我國已有數例蜜蜂蜇傷導致過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例,也有蜜蜂蜇傷導致血紅蛋白尿導致腎功能衰竭的病例。

7蜂蜇傷的診斷有蜂蜇傷史,可伴或不伴全身癥狀。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休克或急性腎衰竭[2]。

根據蜂蟄史、局部疼痛和明顯腫脹癥狀,壹般不難診斷。但應與其他蟲咬性皮炎相鑒別。

8蜜蜂蜇傷的處理8.1急救措施(1)被蜜蜂蜇傷後,其毒針會留在皮膚內。必須用消毒針去除肉裏的破刺,然後用力捏住被蟄的部位,用嘴反復吮吸,吸出毒素。如果暫時周圍沒有藥,用肥皂水清洗患處,然後塗壹些醋或檸檬汁。

(2)被蜜蜂蟄傷後,如發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後或送往醫院途中,應註意保持傷者呼吸暢通,並進行人工呼吸、心臟* * *等緊急處理。

8.2局部處理傷口被蜜蜂蜇傷後,如果傷口內有斷裂的蜂刺,可用消過毒的針或小刀片將其挑出來[2]。然後用吸奶器或者拔火罐把毒吸出來。蜂蟄後刺在皮膚裏很容易斷,其他蜂蟄壹般不會斷刺。

外用10%氨水或蟲咬皮炎洗劑,或用5% ~ 10%碳酸氫鈉溶液冷濕敷止痛,或用季德勝蛇片熬成稀糊狀敷於皮損處。民間鮮莧菜或鮮夏枯草搗爛敷於患處,有良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毒蜂:被毒蜂蜇傷後,用氨水塗抹患處基本無效,因為蜂毒的組胺不能被氨水中和。

黃蜂:黃蜂的毒液呈堿性,可用醋、3%硼酸、1%醋酸等酸性物質沖洗傷口,中和毒液[2]。

蜜蜂:蜜蜂的毒液呈酸性,可用蘇打水、氨水、肥皂水、堿水沖洗傷口[2]。

黃蜂有毒,但蜜蜂無毒。被蜜蜂蟄了之後,也要先把斷刺拔掉。和黃蜂不同的是,可以在傷口上塗壹些氨水、小蘇打水或者肥皂水。

被蜂蟄20分鐘後無癥狀者可以放心。

8.3輕度者肌肉註射撲爾敏10mg或異丙嗪25 ~ 50m g[2]。

若疼痛明顯,取鹽酸吐根堿1%水溶液3毫升,加2%利多卡因於蟄刺附近或周圍皮下註射,可迅速止痛消腫。如果出現全身反應或明顯的皮膚紅腫、水皰,可口服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或服用季德勝蛇片。

8.4如果重癥休克患者出現心悸、虛脫、呼吸困難或休克癥狀,應及時組織搶救。

詳情見過敏性休克文章。

8.5有嚴重治療並發癥的患者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可給予透析治療[2]。

9蜂蜇傷的預後及預防養蜂人在采蜜或野外林區作業時,應穿長袖衣服,戴口罩、手套和披肩,避免被蜂蜇傷。蜜蜂在飛的時候不要追,以防被激怒被蟄。教孩子不要逗蜂巢,發現蜂巢要徹底破壞,消滅馬蜂和幼蟲。銷毀蜂箱時應加強個人防護。

10特別提示1。首先要註意預防,遠離草叢和灌木叢,因為那裏往往是蜜蜂的家。

2、發現蜂巢要繞道,不要“靠近”。

3.最好穿輕薄光滑的衣服,因為蜜蜂的視覺系統對淺色背景下深色物體的運動非常敏感。

4.如果有人誤挑釁蜂群,遭到攻擊,唯壹的辦法就是用衣服保護自己的頭和脖子,往反方向跑或者在原地趴下。千萬不要試圖反擊,否則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5.如果被蜜蜂蟄過,可以用針或鑷子將蜜蜂蟄出,但不要擠壓,以免殘留的毒素進入體內。然後用蘇打水甚至尿液塗抹被蟄部位,中和毒性。可以用冷水浸濕的毛巾敷在傷口上,消腫止痛,最後去醫院治療。

11關於蚊蟲叮咬傷蚊蟲叮咬傷是該病的名稱,又稱蟲螫皮炎。指以蚊蟲、臭蟲、跳蚤叮咬為主要表現,蟲毒侵入皮膚,出現紅疹、瘙癢等皮膚病[1]。臨床特征是皮膚呈丘疹性風團,有針狀的瘀點、丘疹或水皰,呈散在分布。

《正宗外科》雲:“邪蟲隨陰陽而去,如鉗蜈蚣,尾蠍蜂...故意給人下毒……”

詳見蚊蟲叮咬。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