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粽子的由來

粽子的由來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菇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菇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 松子仁 、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為什麽吃粽子

紀念屈原

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壹種,即為九只粽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紀念孝女草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壹舉中的。

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每個地區吃的粽子又有什麽區別

二、南粽

三、北粽

北粽即北方的粽子,也叫涼粽。北粽壹般以小棗、豆沙為餡。甜而不膩、軟而不粘。我也吃過北方的粽子,不過說實話,因為是第壹次吃的北粽是豆沙餡的,我覺得還是口味還是非常棒的,尤其是豆沙,有種香甜的味道沁入心脾,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試試!

四、養生神仙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