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漢字拼音的發明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
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著《西字奇跡》,這被認為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註音的方案”。
1625年,金尼閣把利瑪竇等人的羅馬字註音方案加以修改補充,寫成壹部完整的羅馬字註音專書,叫做《西儒耳目資》。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註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但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壹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擴展資料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余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
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韻母都是ang,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壹樣,在語言裏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在書面上就寫成4個不同的字。
聲母都是輔音,最復雜的韻母由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3部分組成。韻尾有的是輔音,有的是元音。北京音的輔音聲母有23個。介音有i、u、ü3個,輔音韻尾有n和ng,元音韻尾有i和u。在組成音節的聲母、介音、主要元音和韻尾4部分裏,只有主要元音不能沒有,其余3部分都不是必須出現的。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就是按照普通話音節的構成規律,把聲母、韻母急速連續拼合並加上聲調而成為壹個音節。拼音的要領是:“前音(聲母)輕短後音(韻母)重,兩音相連猛壹碰。”
拼音時還要註意讀準聲母、韻母和聲調的音值。要讀聲母本音,不要念呼讀音;要把韻母作為壹個整體來讀,不要把韻頭、韻腹、韻尾分解開再臨時拼合;要看清調號,讀準調值。
中國新聞網--漢語拼音歷史
中國新聞網--《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 妳可知它當年如何產生?
百度百科--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