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作[tiào dí]。
1、糴,拼音是dí。糴字為會意字。從入從米,也就是買米的意思,引申開來是買入之意。可組詞為糴米。
古籍解釋:
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商君書·墾令》
譯文:讓商人沒有米可買,農民沒有米可賣。
妳來糴米,將銀子來我秤。——《陳州糶米》
譯文:妳來買米,我來稱錢。
2、糶,拼音是tiào。本意為賣米。引申開來是賣出之意。
古籍解釋:
販谷糶千鐘。——《史記·貨殖傳》
譯文:賣了很多米。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唐·?聶夷中《詠田家》
譯文:二月賣新鮮的蠶絲,五月賣新鮮的稻米。
3、糴糶,組合在壹起就是買賣糧食的意思。
擴展資料
糶糴廟:
位於泉州原郡治街左,唐代建,奉祀護國聖王李寬,後改為中和廟。
李寬,唐廣陵(今揚州)人,初名玨,隨父親販糶,居於泉州。他買賣公平,“平糶賑饑,泉人德之”。後來,李玨的父親年紀大了,李玨居江陽市,仍舊從事販糶。
他賣糧食時,讓買者自量,只收息錢二,以奉養親人。由於他買賣公平,人們爭相到他店員裏購買,遂“資養豐給”。
均糴:
jūn dí?
宋朝依照人戶家產﹑土地多少,分等攤派征購食糧的制度。購價常常低於市價。徽宗政和3年(公元1113年)始行於陜西,後推行至諸路。參閱《文獻通考.市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