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羊在先秦時期的地位如何?這兩個國家曾經因為羊肉湯而爆發了壹場戰爭。

羊在先秦時期的地位如何?這兩個國家曾經因為羊肉湯而爆發了壹場戰爭。

古代的材料沒有現代的豐富,日常食材也比較簡單。在先秦時期,羊和魚被普遍認為是最美味的食物。從“鮮”字的構成來看,大家應該能理解意思。那時候,羊肉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壹般來說,只有皇室或招待客人的貴族才會拿出羊肉湯。而更多的戰爭都是因為羊湯引起的。到底是怎麽回事?下面給大家講幾個先秦時期關於羊的故事,看看當時的人對於羊做了哪些讓現代人困惑的事情。

無論原著還是電視劇,大秦帝國的裂變都出現了大量吃羊肉喝羊肉湯的場景。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羊湯倒了壹大碗,酣暢淋漓,寬袖壹甩,開心地大叫。秦人樸實、務實、剛健的風格頓時充斥屏幕。配以苦涼茶,調和陰陽,禦寒不上火,風味獨特,很有秦風。春秋戰國時期,羊肉湯作為王公貴族的主食之壹,引領宮廷美食。劇中多以肥羊燉,配以雞酒苦菜,代表秦國原味。

當然,羊肉是貴族食品,普通人吃肉就不錯了,更別說享受昂貴的羊肉了。春秋戰國時期,清湯盛行,湯濃,味鮮醇,以羊肉為主湯。不過羊湯現在叫羊湯,先秦時期叫羊湯,很多古籍都有記載。羊肉湯,即以羊肉為原料燉的肉湯。湯是壹種濃湯,燉了很久。古人喜歡喝湯。老百姓吃不起肉,就吃蔬菜湯,比如《孟子·告子》中記載的“豆湯”《史記》中記載的“藜湯”。貴族多吃肉湯,除了最成功的遊戲“麋鹿湯”,羊羔肉通常比較貴。“湯”是“羊肉”和“美女”的組合。據說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就有吃羊肉的習俗。羊肉,即未成年羊肉,特點是肉嫩、軟、肥、易燉、味美、甜,有溫補不上火的功效。因為羊肉比較嫩,所以氣味比較淡。

古代美食的傑出代表是羊和魚,被古人認為是舌尖革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鮮”字自然由這兩種食物組成。從這兩種食物的根源,也可以知道它們的起源。羊是西北戎狄部落的天然夥伴。西北有很多與羊有關的遊牧民族,如伊(彜)渠、羌、美等,都是牧羊人,羊作為食物很可能就是從這裏開始的。魚從東南來,吳越的魚食文化在春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吳王僚因為壹盤魚被刺。

羊肉湯是國宴招待貴賓的必備食品,而約定俗成成為當時禮儀的必需品,因此往往與國家政治、軍事、戰爭交織在壹起。《左傳·弓玄二年》記載了壹個與羊肉湯有關的故事:公元前607年,郭征之子生在楚國的唆使下,率領邴正攻打宋國。宋國大將華遠領兵作戰,鄭宋兩軍在此地展開大戰,以宋國戰敗被俘而告終。追溯宋國戰敗的原因時,歷史學家向我們透露了壹個信息:宋國是被壹杯羊肉湯打敗的。

原來,華遠出征前曾殺羊犒勞將士。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的壹份羊湯,飽餐了壹頓。只有壹個叫水漾的司機沒拿到,所以水漾很生氣。兩軍對峙,他駕著華遠的戰車面對洶湧的鄭軍,心中依舊苦澀。見鄭鈞走近,華遠催羊回避,羊卻粗暴地說:“前天妳管羊肉湯,此刻我管戰車。”直接開進了鄭軍的陣地,導致華遠被俘虜。

無獨有偶,戰國時期又上演了壹場戰爭,由壹杯羊肉湯引發,差點導致亡國。《戰國策》記載,有壹天,孫中山在京城設宴招待名士,司馬子收到了請帖,但由於某種原因,司馬子分羊肉湯時被嚴重冷落。他沒有得到期待已久的那杯熱氣騰騰的羊肉湯,這讓他很沒面子。司馬子很生氣,覺得孫中山是故意疏忽。後來他轉投楚國做官,但還是忘不了中山君對自己的不敬。為了泄憤,他勸說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狼狽而逃。

壹小杯羊肉湯,發揚了先秦時代的飲食文化,給後人留下了精彩的故事,同時也折射出人性的陰暗面,體現了人性的微妙和復雜。政治的玄機其實就是人性的玄機,壹杯羊肉湯就像壹顆試探深淺的鵝卵石,人性的湖水泛起陣陣漣漪。

這些歷史故事雖然旨在強調人性,陶冶人心,但卻從側面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羊肉湯的盛行。它和禮樂壹樣,已經上升到了正式場合不可或缺的國家禮儀的規定之上,代表了先秦宮廷宴席文化的最高禮儀,是身份的象征,蘊含著深刻的個人功利情懷。作為客人,享受主人給的羊肉湯是最高規格的禮遇,體現了客人的存在感和價值。同樣是在《大秦帝國裂變》中,商鞅從魏國龐涓的魔掌中逃脫,被推薦到秦朝。即使秦國再叮叮當當,各地的朋友都用肥羊燉肉招待,既體現了秦人的尚武好客,也說明了秦人是如何歡迎這位大才子的到來。

文/馮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