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古老的中國人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恒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圍繞中原的四面,則是海洋,每個海洋都有壹個皇帝統治。《莊子》壹書對此曾有記載:“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壹竅,七日而混沌死。”
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海洋是壹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所謂“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這樣可以想象當時的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程度了。
面對著兇險的海洋,古代的中國人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欲望,他們以豐富的想象來獲得好奇心的滿足。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裏、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裏面的人物個個奇形怪狀。“灌頭國”其人“人面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壹魚”;“壹臂國”其人“壹臂壹目壹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古代的中國人也用神話來寄托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最為動人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說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壹個女兒,她叫女娃,在炎帝出巡的時候,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壹只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最勇敢地向海洋挑戰的恐怕是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由此可見,人類在它的幼年期,始終抱著壹種矛盾的思緒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博大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奇幻神秘卻對人類又產生了想接近它的魅力。海洋曾是人類最難堪的困窘,為這困窘,幼年期的人類備受折磨..人類對海洋的興趣首先從海的表面開始。當秋天的落葉在水面上隨風飄蕩的時候,人可能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壹次尋找石油的鉆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余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壹把小型木槳,於是證實了船的歷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
海能載舟,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在中國的夏代出現過“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晚得多的事情。
迄今所知的人類第壹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欲十分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只在地中海遊弋,他想了解地中海外的世界究竟是怎麽個樣子,就雇用了壹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有50把大槳的木船去探知外面的世界。
從此,人類對海洋的夢幻與追求便壹頁頁地書寫下去了。漸漸地,壹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壹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成功、失敗,失敗、成功,他們繼續尋找,繼續著也許是畢生的漂流,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於是,終於發現海洋本是人類的母親。
海神娘娘的傳說
廟相傳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蒲田縣海邊的壹個小漁村,住著壹戶姓林的漁民。生得壹男壹女。女兒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後,月余不會啼哭,父母便起名“默娘”。她自幼好學,聰明過人,8歲從師讀經,過目成誦,聞壹知十。雖生長在漁村,卻偏吃素食,從不殺生吃葷,豬羊雞鴨,漁蝦蟹貝,壹概不食,只吃五谷雜糧,鮮果蔬菜,特別喜食海藻菜類,飲雨雪露水,雖體態纖弱,卻水性極好,潮夕氣象不學自通。為人心地善良,樂於助人。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搶險排難,救死扶傷。深受漁家村人的愛戴。
壹天,默娘的父兄出海打漁,她和母親正在家做飯,天氣突然變了,天空黑雲翻滾,大風驟起,巨浪翻湧,雷雨交加,正在燒火的默娘卻恍似沈沈睡去。母親見她睡中咬緊牙關,蹙著雙目,手扒腳蹬,壹付拼命掙紮的狀態,非常吃驚,“默娘、默娘......”連喊數聲,她也不醒,便使勁推她幾下,她才猛然醒來。連叫“不好、不好!”母親驚問:“我兒,出了何事?”女兒戚然應道:“剛才女兒夢見父、兄在海裏翻船落水,女兒手拉著哥哥,口咬著爹爹,正向岸邊拼命遊來,母親突然推我,不由得張口‘啊’了壹聲,似把爹爹丟了,只救得哥哥。爹爹怕是兇多吉少了。”說完,淚珠漣漣。母親急道:“我兒不要胡思亂說,時候不早,快去海邊看他們回來沒有?”默娘剛要出門,只見哥哥渾身是水,萬分悲痛地進門,撲倒在母親面前,哭訴道:“我和爹爹正在拖網撲魚,天氣突變,海面風大浪高,爹爹砍斷網綆,我們搖櫓加棹,緊急收港,可風越刮越大,兩三個巨浪,就把船掀翻了,我們壹摔進風浪窩裏,不大壹會就渾身無力,遊不動了。這時就覺得有人拽著我的衣服往岸上拖。開始爹爹和我還在壹起,不知什麽時候,爹爹不見了。天黑了,我上了岸,到處找爹爹也來找到,只得回來。”默娘媽哭得死去活來,全家家披麻戴孝,發送了爹爹。
母親知道女兒不是“凡人”。“默娘救親”的故事也慢慢地在漁村傳播開來。許多船家漁民想起往日遭風遇難,總好像有燈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脫險平安。便議論猜測,那必是默娘所為,紛紛前往拜謝,祈求保佑。壹時門庭若市,消息傳遍沿海及諸島,驚動地方官府。天機壹經泄露,默娘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對哥哥道出實情:“我本是東海龍王之女,脫離龍宮,下凡人世,為的是濟危救難。現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難生活於世上。近日,我多次夢遊神往北方壹處寶地,意在那裏留居升天,便我濟難助人,普救眾生,望兄助我!”
於是,兄妹駕壹小舟,沿漫長海岸線,曉行夜宿,朔北而上。渡過長江口,穿越連雲港,開進膠州灣,卻不見寶地蹤影,駛過“天盡頭”,進了龍須灣,不是意中的佳處;看過養馬島,駐足芝罘山,觀望煙臺山,亦非仙山良居。船過老爺山,遠望黃渤海交匯處的壹列群島上空,紫光籠罩,瑞氣繚繞,峰巒清幽,巖澗陡峻,松柏參天,修竹茂密。默娘雖未到過此地,卻好像似夢中所見,舊日所想的仙山佳處。兄妹急忙趕進群島,環遊數島,但見居中壹小島,仿佛是壹只巨大的五彩的鳳凰,靜臥水中。默娘輕移蓬步,登上仙境,但見島上雲遮翠嶺,霧障清巒,曲水流響如韻,松竹碧綠欲滴,特別是站在那“鳳凰”的脖子上,前後兩山夾壹川,左右海水分兩色,格外清麗敞亮。擡頭望,天空透清碧蘭;看腳下,海水平鏡墨綠。放眼四周,東有南、北長山島,西鄰大、小黑山島,北對壹線排列著的猴磯,瑭瑯諸島礁,南望遠山的蓬萊大陸,群島環抱這壹遼闊的海灣碧塘,可錨泊成千上萬船只,而不受風掀浪湧之擾,島礁之間尚有五、六個海域通道,伸向四面八方,廣連五湖四海。這壹天然良港福灣,更是普渡眾生,保佑南來北往船只免遭劫難的好地方。
福祗選定,默娘向兄長道別:“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親面前多盡孝道。我雖不在妳們身邊,但魂靈永隨左右。今後,妳們有啥急難之事,只要喊我三聲,我會即到相助。我在此寶島良灣,坐守黃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靜心致誌為船家漁民排險解難,隨我終生宿願。”說完便閉目靜坐,不吃不喝,無聲無息,打坐三日,化為壹尊石像。遠近船家漁民聞訊,齊聚小島,焚香燒紙,頂禮膜拜。積極響應倡導者,紛紛捐金集資,建造壹座廟宇,供俸著默娘的石像,尊為海神娘娘。從此,神廟名揚四海,傳遍神州。小島也因此叫做“廟島”。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的商會名士不遠萬裏,追尋而來,在廟島重修了娘娘神廟——天後宮,精塑娘娘金身。
海神娘娘升天以後,乘風踏浪,靈遊四海,普救眾生。哪裏有難,她便哪裏顯靈,哪裏遭災,她便哪裏出現。娘娘顯靈救難,祖祖輩輩,家喻戶曉。海難中求助於娘娘,更是人們戰勝劫難的壹種精神力量,四海船家無不對海神娘娘虔誠恭敬。傳說最多最廣的當數海難中“娘娘賜燈”保佑的故事。每當狂風肆虐,惡浪排空,天海難分,黑暗無邊的危難時刻。船只遇難,只要連喊三聲:“娘娘保佑”!那船頭的不遠處,準有壹盞紅燈,仿佛是娘娘擎燈引路,船頭前面,即刻閃開壹條金光平靜的海水通道,跟著紅燈走,沿著金光行,總能化險為夷,安全抵達海岸,就是再大的風浪,也保準平安無事。在無數海島漁村裏,更有“娘娘歌舞鎮風浪”的傳說。每當海上風起浪湧,海難天災臨頭,船只遇險未歸之際,漁村老少便擁向海邊,跪拜灘頭,焚香燒紙,為出海親人祈保平安。高聲喊著:“娘娘保佑!”海神便乘風駕雲,趕到海邊,輕聲吟唱,翩翩起舞,說來也怪,海神的歌聲傳開,風便悄悄地息了;海神的裙裾飄過,浪便慢慢地平了,海上的親人便好生生地回岸歸港了。類似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與日俱增,在船家漁民中,祖祖輩輩,延綿不斷,越說越多,越傳越廣,越講越神。在長島縣的北五鄉鎮,至今仍有健在的老人,能活靈活現地講述當年親身經歷過的海難中得到娘娘的救助和為親人祈禱而受到娘娘的蔭護,平安脫險的真實故事。這也正是天後宮建廟以來,歷朝各代,壹修再修,四海船家,八方漁民,對海神娘娘頂禮膜拜,近千年香火不斷的緣故。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壹部象征性的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是壹位老漁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壹條不止壹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光了,桑提亞哥只拖回了壹副魚的骨架。
繪畫:文藝復興期間有壹幅名畫叫《維納斯的誕生》,剛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維納斯站立在壹只蚌殼上,兩位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時辰女神拿著花鬥篷前來迎接,天空下著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瀾。這就是藝術誕生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