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分府是什麽官

分府是什麽官

明清兩代,國家開始設立專門漕運和河道機構,管理著天下漕運事務和大運河的暢通。在這兩個朝代中,京杭大運河緊張有序地脈動了500多年的歷史,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每年給中央政府和北方戍邊的軍隊,以及整個社會,運送了大量的給養,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整個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壹府兩總督,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陸續開府於大運河最古老的中心點淮安,給淮安留下了說不完的話題。本文即擬對漕運總督與淮安地方史上的壹些問題,諸如漕運總督、漕運武臣的歷史功績,以及他們與淮安地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等方面的關系,作壹些簡略的勾稽和敘述。

漕運總督的設置

漕運自古有之,管理漕運的官府、官員亦自古有之。漕務開始是不單獨設官的,因為它是相關官府的本職業務範圍內的正常工作,由他們按照規定去完成。即便是有特殊需要,臨時設官提調,亦是即設即撤,不為常設機構。自唐以後,始設專官管理,然亦多以他官兼領之,專職官員很少。明代設立的漕運總督,則完全相反,不但設專職的漕運官員,並且以漕務官兼他官。所兼任的其他職銜,則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漕運任務而兼領的。

明初不是壹開始即設漕運總督的,而是沿襲元代的辦法,最初時設置京畿都漕運司。洪武元年(1368)置漕運使,僅正四品官。因為天下財富糧食多出在南方,而京城在南京,漕務不忙,故至十四年即罷廢了。朱棣做了皇帝,擬遷都北京,自永樂二年(1404),始設漕運總兵官,專門負責治理漕務。當時還設有副總兵、漕運參將,與總兵官壹起統領官軍海運。後來海運罷廢了,便專門督理內河漕運。因為漕運離不開河道,天順元年(1457)又令漕運總兵官兼理河道管理。漕河運糧是有壹整套人馬的,各省設把總,天順元年設把總12:南京2,江南直隸2,江北直隸2,中都1,浙江2,山東1,湖廣1,江西1。由漕運總兵官、漕運參將統領12把總都指揮,分統各衛所漕運。這12總統領127600人,運船11700只。另有遮洋壹總,有7000人,海船350只,專司漕糧海道運輸。這13總統稱為運軍。這些把總由各衛指揮使(清代稱守備)和千戶擔任,他們是具體押解漕船運糧的官兒。

第壹任漕運總兵官是平江伯陳瑄(1365—1433),他負責整個漕運的全部職責,包括海運、河運和陸運。海運由海路進行,河運則循元人初道,由南運河向西北,過黃河水陸並用達北京。自永樂九年會通河成,京杭大運河修復,廢止海運、陸運,單用河運。此後陳瑄在沿運各處,特別是在淮安,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循宋代喬維嶽故沙河故道,修通了清江浦,避免了五壩盤駁和淮河沈溺的風險。

在這其間,陳瑄到處奔波,基本上無固定官所。淮安是大運河的中段,是黃淮交匯的地方,是整個漕運的關鍵。後來,運河治理就緒,陳瑄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淮安。因此,宣德二年(1427),朝廷命漕運總兵官開府淮安,並加“鎮守淮安”的職銜,所以又稱鎮守淮安總兵官。陳瑄總管漕運30年,為明清漕運奠定了基礎,於宣德八年(1433)卒於淮安任所。接任漕運總兵官者,多為開國功臣的後裔,他們世襲侯爵或者伯爵。陳瑄壹家就有4人先後擔任過這壹職務,他們是陳瑄自己和他的曾孫陳銳、玄孫陳熊、六代孫陳王謨。他的孫子陳豫雖未任過漕運總兵官,但曾於景泰五年(1454)與江淵撫循江北及魯豫水災,曾請求朝廷築淮安月城以護常盈倉。他也是為漕運出了力的。淮安人民非常感激陳瑄,在清江浦為他立了壹座陳公祠。

宣德年間,漕運事務逐漸繁忙,而漕運又廣泛牽涉到各省行政、軍務,需要做大量的協調工作,不是壹個武臣所能辦得了的,所以朝廷經常臨時派遣侍郎、都禦史、少卿等文職官員參與督運。至景泰二年(1451),朝廷認為文官的參與必須常態化,始命“素有才望”的王竑,以副都禦史為漕運總督,常駐淮安,與武臣壹同治理漕運,俗稱“文武二院”。他們的分工是文臣負責與各省糧道,***同按規定將應征的漕糧征集起來,由武臣負責押運進京,即所謂“文督催,武督運”。

漕運總督的頭銜和職責

明代的漕運總督的全銜壹般情況下是“都察院都禦史、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地方”。

第壹個頭銜是“都察院都禦史”。他們多數是帶“右”字都禦史,因為壹般情況下都是左都禦史在京主持都察院正常事務,所以“左”字是不能給他們作加銜的。有時是僉都禦史,僉都禦史則級別低壹些,大約是新任者資歷淺的緣故。都禦史這個職銜雖有點虛,不能參與都察院正常事務,但他可以像其他都禦史那樣,彈劾懲治他所轄範圍內的文武百官。因為漕運總督是個跨省跨行的官,這個職銜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頭銜是“總督漕運”,這是他的核心本職。漕運總督駐節山陽,總督天下漕運事務。凡湖廣、江西、安徽、浙江、南直隸(清代稱江南)各省設立糧道,由漕運總督節制,負責征集應征調的漕糧。這些省之糧艘銜尾至淮安,悉經漕運總督查驗,方能由運河北上。山東、河南兩省的糧船雖不經此地,但亦必須按漕督的統壹要求,由其下屬官員督查,準時辦好漕糧差事。

第三個頭銜“提督軍務”,他和其他各省總督壹樣,擁有壹定的兵權。明代漕運總督統領潁州兵備道、徐州兵備道、淮揚海防道,中都留守司之鳳陽等7個衛,洪塘守禦所,南直隸之廬州衛、揚州衛、高郵衛、儀征衛、滁州衛、徐州衛、淮安衛、大河衛、邳州衛、沂州衛、泗州衛、壽州衛、宿州衛,海州中守禦所。所以漕運總督人稱為帥、大帥、漕帥,他設有軍門,有中軍,左營、右營、城守營。他所在的淮安城的守衛,不須地方政府如山陽縣、淮安府的來管,而是由漕運總督署城守營負責,地方官府只是協助而已。有戰事還可調動所轄範圍內的軍隊,如揚州營、徐州營等。有時,朝廷還因需要而擴大其軍權,《明世實錄》卷21記載,嘉靖元年(1522)12月丙戌,因為山東農民起義,皇帝命令總督漕運都禦史俞諫,“不妨原務,與總兵官都督魯綱,壹同提督山東、河南、北直隸等處軍務,以便宜節制鎮巡等官,設法撫剿,選團營慣戰官軍三百人,人給銀二兩,隨綱聽征。”

第四個頭銜是“巡撫鳳陽等處地方”。也就是說他兼任壹個巡撫,像壹個普通巡撫那樣管理壹塊地方。因為在明代鳳陽是皇帝的老家,雖然明明開府淮安,卻不稱淮安而稱鳳陽。但是,有時人們還是稱他為“淮撫”,而不稱“鳳撫”。“等處”是指淮安府、揚州府、鳳陽府、廬州府,和州、滁州、徐州,總稱四府三州。廬州府、和州、滁州在今安徽,廬州府即今之合肥。它包括了長江以北整個淮河中下遊地區。雖然轄地與南直隸交叉著,但他仍然要對他所轄範圍內的事務負責,明末張獻忠燒了鳳陽,漕督楊壹鵬不就因此掉了腦袋了嗎?所以淮安儼然是壹個行省,漕運總督不光是壹個專業官員,也是壹個方面大吏,而淮安則是壹個準省級城市。漕運總督要像其他督撫那樣,總理全省軍政事務,包括督理錢糧、操練兵馬、修理城池、撫安軍民、禁革奸弊等事項。如有戰事發生,可以選將調兵,組織備戰。對於才能不濟或是不聽命令的官員,文職五品以下,武職四品以下,都可以參究、拿問乃至以軍法從事。至於上書彈劾,致某壹下級官員被貶被殺,更是小菜壹碟了。

其實,淮安有巡撫在前,有漕運總督在後。在未漕運總督時,淮安就曾有巡撫了。《明史紀事本末》卷24“河漕轉運”載:耿九疇,景泰元年(1450)10月由刑部右侍郎任巡撫鳳陽。敕曰:“往者命爾巡治鹽法,今特命爾兼巡撫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四府,滁、徐、和三州,撫安兵民。”其範圍與後來漕運總督所兼巡撫的範圍壹樣。

漕運總督的事務本來就夠忙的了,還要巡撫這麽大壹塊地方,經常忙不過來,所以經常單獨另設壹巡撫。如成化八年分設過,第二年就裁並了,正德十三年又分,十六年又合。嘉靖三十六年因倭寇騷擾,又單設巡撫,以李遂充任。倭寇平息後,四十年又裁並。崇禎十四年又分設,直至明亡。

還壹些曾經有過的或者時不時兼任的頭銜:

兼管河道。明初剛設漕運總督時,還“兼管河道”,即兼管運河、黃河等河道的治理。後來有了專管河道的總督,就不再兼了,但是遇到河漕有了爭執,還是經常由漕督兼管河道。清代也是這樣,凡河道總督缺裁時,常由漕運總督兼任。

兼理海防。這個職銜在明代,大約始於楊壹鵬。崇禎六年(1633)他任漕運總督時,頭銜最後就是多了“兼理海防”四個字。八年(1635),他被逮治後,繼任者朱大典亦有之。十七年(1644),田仰任漕運總督時也有這壹職銜。但是在清代,已成為壹個固定的職責了。

在清代,漕運總督的職責情況有所不同。順治元年(1644),僅設漕運禦史,次年5月年即設漕運總督,仍駐淮安,但不兼鳳陽巡撫了。順治六年(1647),仍仿照明朝辦法,由漕運總督兼鳳廬巡撫事。十六年復單設江北巡撫,漕運總督則專管漕運,不再兼巡撫職。後又裁省江北巡撫,仍由漕運總督兼任,但不名“鳳陽”、“江北”,而曰“淮揚”,提督軍務如故,外加兼理海防、糧餉職銜。鹹豐十年(1860),因為太平天國革命,形勢緊張,又授權漕運總督節制江北鎮、道各官。光緒三十年(1904),即改設為江北巡撫,正式成立壹個新的行省,曰江淮省,但第二年即撤銷了。

清初雖仿明制設立漕運總督,因為用的是漢臣,鼎革之際,新統治者實在有點不放心,因而又於順治三年(1646),添設理漕部堂。由滿洲侍郎壹員出任總理,與漕運總督同督漕運,名為“襄治漕務”。實際上是壹個監督漕運總督的機構,權勢煊赫,遠過漕撫。據吳玉搢《山陽誌遺》記載,初蒞是官者為庫禮,“初入中國,言語不通,性情各異,不治吏事,事皆其妻主之。有梁通事者,剽悍殘忍,勾結內外,從中陰陽其說,以殘賊良民。”因為此是壹個多余的機構,且做了許多不得人心的事,順治八年(1651)即裁省。十三年(1656)復置,十八年(1661)永裁其缺,漕務仍專歸漕督管理。漕運部堂的衙門在淮安新城。明末劉澤清封東平伯,利用大河衛官衙改建為藩府。明亡,劉澤清被腰斬,遂以藩府為部堂公署。漕運部堂是在壹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只存在了十幾年時間。

漕運總督署下設機構

常盈倉。為了適應兌運的需求,永樂年間開始,在運河沿線建立若幹倉庫,便於隨時儲存和轉運漕糧,這主要是淮安、徐州、德州、臨清四大水次倉。由戶部每年派出主事4人,分駐上述4倉。在淮者名常盈倉,永樂十三年(1415)建於清江浦。蒞是官者多為文人,常聚結壹班墨客騷人吟詠唱和。其中有個叫林洙的,就與吳承恩有過詩文交往。倉內還建有壹座寄寄亭,程敏政作過壹篇《寄寄亭記》,抒發他人生如寄的感慨。吳汝奇等還編過壹本《常盈倉誌》。萬歷《淮安府誌》卷3載,當年有官廳3間,倉房6間,經歷廳3間,天字等厫百余間,周遭墻圍,歲儲70萬余石。後以漕糧停止兌運,俱用軍丁長運,而轉運之制遂罷,常盈倉遂歲久傾圮。《明穆宗實錄》卷64載,隆慶五年(1571)12月,漕運總督王宗沐建議復行海漕,將淮安府屬州縣漕糧儲於常盈倉,來年由淮安出海運京,因命官重建常盈倉倉厫80余間。然海運實行年余即停,倉又空置無用,倉官無事可做。萬歷八年(1580),朝廷將淮安府四稅銀並商稅銀交由該倉征收,於是管倉開始兼管抽稅。康熙九年(1670),征稅業務全部歸並淮關,常盈倉遂徹底廢止。

抽分廠。明初於清江浦設清江、衛河二廠,督造運船,差工部都水司壹員督理。當時用於運河漕運的船只,船廠大都設在淮安府的山陽縣,船廠鱗次櫛比,每年造船560多只,花費白銀5萬兩。當時船廠附近有很多經營釘、鐵、油、麻等造船物資的商店,以淮安河下為最多。河下的粉章巷、竹巷、繩巷、打銅巷、釘鐵巷等也因此而得名。造船廠的隸屬關系是經常變化的。開始時,永樂皇帝命令陳瑄直接管理。後來,分設南京、山東、鳳陽、直隸四個總廠。各總廠分廠由各衛所官吏負責,上面統管於工部的都水郎中。嘉靖年間,撤銷衛河提舉司,全部工程均由清江提舉司負責。清江提舉司就設在板閘與移鳳閘之間。嗣後,又將此權交給漕運總督,由他選擇有能力的衛所指揮二人公理船政,並以千戶、百戶、鎮撫等衛所官為各廠頭目。萬歷四十年(1612),漕運總督陳薦建議設立東河、西河兩船政廳,由這兩個船政廳管理全部船廠事務。東河船政廳由淮安府的壹名同知負責,西河廳則由揚州府的壹名同知負責。(《國榷》卷82記此事在萬歷四十壹年3月乙酉) 東河廳管理南京、山東二總廠,西河廳管理鳳陽、直隸二總廠。這兩個船政廳都設在清江浦。到了清朝,情況又有變化。順治二年(1645)南京廠改為江寧廠,直隸廠改為江南廠。江寧廠的造船業務轉給龍江造船廠,剩下的船廠時設時停。康熙七年(1668),又將西河廳並入東河廳。到了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徹底關閉了這裏的所有船廠,終止了這裏近300年的官辦造船業。但它的船塢碼頭存在了很長時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過淮時,他的龍舟就多駐泊在直隸廠。當年這個工部廠還兼收稅,凡造船用的竹木等物,應於船料者,三十稅壹。視貨物之多寡為盈縮,初無定額,每歲約12000兩為準。後來抽及貨物,其有涉漕造者,為抽分,為余羨,為船鈔。有兼濟河工者,為由閘,為石價,為梁頭,為扣利,為折夫諸名色,***抽分銀51225.1兩。康熙九年(1670),該廠歸並淮關後即廢止。

管河二人,由工部郎中二人,壹駐安平鎮,分理濟寧以北,壹駐高郵,分理濟寧以南。濟寧是個分界點,後來設置河道總督,開始時即駐節於此。

管洪。由工部派出主事二人,壹駐徐州洪,壹駐呂梁洪。徐、呂二洪是河漕的咽喉,陳瑄鑿石疏渠而成。雖正統間曾有令“總督漕運官不得委武弁分管閘壩”,漕運總兵、參將每年押糧北上,也還是經常關註此二淮洪的維修的管理。漕運參將湯節以二洪流速過快,極易損壞漕舟,於上流築堰,逼水歸月河,河南建閘以蓄水勢。並以大石築兩堤,錮以鐵錠,以資牽挽。

管閘。由工部派出主事二人,壹駐沛縣,壹駐濟寧。

管泉。由工部派出主事壹人,駐寧陽。

後來有了河道總督,以上這些管廠、管洪、管閘、管泉的河務官員,就逐步劃歸河道總督管轄了。

理刑主事。由刑部派出壹人,駐淮安,正德《淮安府誌》卷6記載,“在府治西南隅。正堂3間,後堂3間,廂房東西***6間,茶房3間,書房3間,卷庫3間,碑亭壹座,在大門內東。神祠3間,在大門內西。儀門3間,大門3間,照壁壹座。”淮安城內過去有壹條刑部街,大約就是其所在。淮安今無此街名,其地大約在今大魚市西街西端,當年此地接近運河邊,出入方便。漕運方面的案件,別的部門是無權過問的,都得由此衙門來處理。

提舉二人,壹駐清江浦,壹駐臨清。清江提舉司設於正統元年9月,其地在移風閘以後,督造運船。

以上由戶部、工部或者刑部派出的官員,基本上是壹年壹輪換,也有三年壹輪換的。他們仍屬於原來的部門,並由原來的部門任命和罷免,但同時歸漕運總督管理節制,協助漕運總督處理各有關事務,就類似今之臨時綜合治理工作組、辦公室壹樣。

淮徐道,正德六年設,有時在淮安,有時駐徐州。

淮揚道、淮海道等,其公署原為明漕運總兵府,見後漕運總兵府壹節。

漕儲道參政,隆慶末實行海運,將熱衷海運的山東布政使王宗沐升任漕運總督,隆慶六年(1572)正月,復從王宗沐言,運務煩重,宜添設壹官專理。於是將山東參政潘允端移駐淮安,專理漕務,負責協理漕儲、催趲重運。此為第壹任漕儲道參政。此缺於康熙初裁,前後***有49人任過此職。此次變革的同時,奏準裁革了漕運協同參將。此舉為文官單獨督漕向前邁進了壹步,也為後來撤銷淮安漕運總兵官打下了基礎。(《明穆宗實錄》卷65)漕儲道署在府治以南,山陽縣學以北,隆慶六年建。(萬歷《淮安府誌》卷3)

淮海兵備道,天啟二年(1622)設。分管山陽、清河、桃源、海州、贛榆、鹽城8州縣營衛錢糧,駐紮淮安府城。(光緒《淮安府誌》卷10)兵備道署在府治西南,山陽縣學西百步許。(萬歷《淮安府誌》卷3)

武臣退出,漕運總督獨立管漕

鎮守淮安漕運總兵官級別特高,多是由明代開國勛爵大臣的後裔擔任的,他們承襲了父祖的勛爵,為伯為侯。《清史稿》稱之為“超品”,即在九品十八級之上,遠遠高於同理漕政的文臣。他們的工作與漕運總督雖互不隸屬,只是相互協調配合,但在會議與互相拜見時,武臣壹直處於文臣之上。這與他們的職級、政治地位有關,另外漕政是先由武臣管理的,可能也有壹定的關系,先進山門為大嘛!

明清時代的督撫品級問題,兩朝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壹樣的地方。相同之處是管壹省或數省軍政司法,或者某壹專項事務的省部官員;不同之處,明代督撫是中央派出的官員,雖在地方工作,但仍算是都察院的官員。《明史·職官誌》說,“在外加都禦史或副、僉都禦史銜者,有總督、提督、巡撫、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這明顯是承認督撫的“都察院都禦史”的職銜為加銜,但督撫壹職的性質、職責範圍,仍是與都察院其他屬官壹樣,放在“都察院”壹節裏敘述的。《清史稿·職官誌》則不壹樣,督撫是以“外官”來敘述的。《明史》沒有單獨講督撫的品級,只講了都禦史及副、僉都禦史的品級,是正二品到從三品。大約是督撫可以參照的意思。《清史稿》則講“總督從壹品”,與中央六部尚書同級;巡撫則未明言。其實這些品級都只是壹個相似的規定。實際上不是固定的,不壹定當上總督或巡撫就是這個級別了。還要看資歷深淺,主要是看他提任前的職級,原來是幾品就是幾品,以後逐漸再提升級別。因此,明清時代漕運總督,高的可到從壹品,低的是二品、三品,甚至從三品。大體上來說,壹般與六部侍郎相當,有的漕運總督則帶有工部或兵部侍郎頭銜。但他們與六部尚書文移及會見,則處於同壹地位。

文臣雖然比武臣品級低,但他們的政治管理和協調能力的優先,而且後來漕運事務基本都是漕運總督負責的,武臣作用逐漸減弱。特別是設立漕儲道以後,押運事務也由文臣與把總直接負責,使得武臣顯得可有可無,因而政治地位下降,必然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萬歷年間有壹位漕運總督叫李三才,在明清漕運總督中是任職最長的人,自明萬歷二十七年至三十九年任漕運總督長達12年之久。他辦事治尚威嚴,雷厲風行,打擊了陳增等礦監稅使的威風,實行了不少恤民的惠政,深得百姓的擁護,名聲漸漸遠揚,職銜則擢至戶部尚書。他是當時思想激進知識分子的代表,被譽為“言足以犯當世之忌而無其險,功足以為端人正士之偉而無其奇,風足以廉頑直懦流映千載而無其高”,因而成為地方官吏中聲名最響,是入閣為相呼聲最高的人。當時的漕運總兵官是王守仁的孫子王承勛,雖是萬歷二十年(1592)8月就充漕運總兵官鎮守淮安,但資歷淺,才力懦,李三才“以氣淩駕之”,王不敢與之抗禮,只好“移坐其下”,改變了文卑武尊的傳統。(乾隆《淮安府誌·歷代漕運》)。不久,因為海運已停,河運的事文臣都可完成,武臣督運實屬多余。萬歷四十年(1612),王承勛請告回家,朝廷便撤銷了漕運總兵官壹缺,不再派官。(增輯本萬歷《淮安府誌》卷7“兵衛誌”)崇禎末,曾派撫寧侯朱國弼來淮安鎮守,那主要是出於對付農民起義軍而設的,與漕運無關。從那以後,便結束了文武兩院的局面,漕運總督成了完全意義上的漕運總督。

漕運總兵官與漕運總督的官衙

淮安總兵府署在淮安南門大街西側,是當時淮安知府彭遠,利用宋元時期的三皇廟舊址改建的。大約周圍還有不少駐軍,故明代稱之為永安營。當時陳瑄的府第就在這裏,西邊為私第,東邊為官宅,即總兵官府。此地今已改建為楚州賓館。當年總兵府有正堂5間,中間有壹扁額,題曰“總制漕運之堂”。後堂亦5間,匾曰“不欺”。另有廂房、庫房數十間,還有儀門、大門、照壁之類。(正德《淮安府誌》卷6)因為此府的主人不是侯爺,便是伯爵,自然就應當有侯門深似海的派頭嘛。

但後來又有了壹個新的總兵府,地點在淮安府署的東邊。當時人稱原有的府為南府,新建的府為北府。明萬歷《淮安府誌》卷3雲,“漕運總兵府二,壹在舊城南門內迤西,與督撫都察院並,乃陳恭襄鎮守時,知府彭遠因三皇廟廢基創,成化五年,知府楊昶修,今稱南府。壹在淮安府治東,稱北府,多居之。萬歷元年靈璧侯湯公世隆重修。”

後來漕運總兵裁撤,總兵府便成為各種道署。增輯本萬歷《淮安府誌》卷7雲:“漕運鎮守總兵府公署二:壹在郡城南門內,壹在郡治東。今在東者改為淮海道。”同治《山陽縣誌》卷2記載:“淮揚道署在城東,本明總兵府,後為海運、淮海、淮揚各道署。”又《跰*余話》卷5記載:“淮揚道舊駐府城,乾隆五十八年始移至清江浦。嘉慶九年,廢署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殿。局勢宏敞。初自北至道署,例由小壩換乘城河船,入北水關,至呂祖社上岸。兩岸皆旗亭酒館,生意極盛。由北門東轉為豆腐巷,向東城隍壹帶,為蠟燭街、臺山寺。左右稱‘道後’,向東則稱‘道東’。自道署廢後,瓜畦菜圃,彌望皆是矣。

為什麽又有新的總兵府署呢?可能是有了漕運總督以後,漕運總督的官衙就建在總兵府西側。大約因為總督府擴張需地或者其他什麽原因,總兵府就被擠出去了,此地逐漸成為漕運總督府的壹統天下。新的府署的位置,在淮安府署所在的東門大街東端,後改為淮揚道署,清代又改為孚佑帝君廟,俗稱呂祖社,解放後又被改為工廠,今已無遺跡可尋了。乾隆《淮安府誌》卷11雲:“淮揚道署,先為總兵府,後駐海運道,改駐淮海道,今為淮揚道公署。乾隆十二年重修。鼓亭2座,儀門大門3間,大堂3間,穿堂3間,後廳7間,寢堂7間,寶敕堂5間,廳堂廂房各6間,七星樓7間,賓館3間。”

陳瑄為漕運總兵官時,他住在原總兵府西側。正德五年漕運總兵陳熊得罪了劉瑾,這座宅院被籍沒充公,以14400兩的價格拍賣掉了。陳瑄以後的總兵官的住宅就不在這裏了。因為那座房子即使不被抄沒,也是陳氏私第,當然得另找地方住了。正德《淮安府誌》卷6稱:“總兵宅,在府東四望亭”。四望亭今不知所在,有人說新總兵府就是明漕運總兵官的官宅。則今之淮揚道署遺址當為四望亭的所在了。

漕運參將的官署在何處,只有增輯本萬歷淮安府誌卷7有壹條記載:“漕運參將府在郡城中察院西。隆慶六年革止。”隆慶六年以前淮安城內察院只有壹處,即漕運總督府。在此之西,當在今察院街的西端。正德《淮安府誌》卷6也有壹條,說“參將宅,舊在揆文坊,正德十壹年改□館為之。”參將宅與參將府是否在壹起,揆文坊是否就在察院西街,現已無法查考了。

漕運總督在淮安城內,先後有三處遺址。第壹個總督府便設在總兵府的西側,與總兵府並排面南。據說漕運總督署與漕運總兵署“兩署中通,壹堂治事,統稱帥府”。其地原是陳瑄的舊居。因為漕運總督有都察院都禦史的頭銜,所以漕運總督府壹稱都察院,所以稱這條街為察院街。後來漕運總督府遷走了,這裏仍為察院,是巡按禦史、提學禦史、學政來淮時駐節的地方。因為北面有新建的漕運總督府亦稱察院,這兒便稱為南察院。清代在這裏增設考棚,考童生、秀才的縣試府試和院試,都在這裏舉行。

嘉靖十六年,漕運總督周金,將總督府遷到城隍廟東(今楚州廣電局),此為漕運總督府的第二個遺址。

萬歷初,漕運總督淩雲翼又將總督府遷到淮安城的正中央,即今天所保存的漕運總督署遺址。其地原為元代淮安路總管府,本是唐宋時代楚州的官衙,萬歷《淮安府誌》稱,乾道六年,錄事陳敏興修過。明初建為淮安府署,隨即為淮安衛指揮使華雲龍奪為淮安衛署,萬歷中復為漕運總督所奪,成為漕運總督府的衙署,壹直使用到清末。乾隆《淮安府誌》卷11記載,當年有“大照壁1座,鼓亭2座,大門5間,角門3間,儀門3間,大堂5間,中廳5間,東西耳房4間,大樓5間,後廳5間……寅賓館3間,司道府縣廳9間,中軍旗鼓衛官廳***20間。”此外還有筆帖式番譯處,牌坊3座。光緒末,曾於此創辦江北陸軍學堂,培養過壹批軍事人才。民國起為體育運動場,今經發掘,作為重要文化遺址保護,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