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佗
(?~208)
漢末醫學家。字,裴國橋(今安徽省郝縣)人。外科尤其擅長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針灸。針灸和藥物治療簡單有效。用馬飛散治療胃腸積滯等疾病,麻醉後進行腹部手術。反映了公元二世紀中醫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他以行醫聞名於世。他還創作了五禽戲,強調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他相信“人體想要工作,...血液循環,有病不能生,如胡舒,而其不死。”後來因為沒有招到曹操,被殺了。醫書已經失傳,現存的《漢藏經》是後人的傑作。
2.張仲景
漢末著名的醫學家。名機,南陽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他在同縣的張伯祖學醫。相傳他是長沙知府。當時傷寒流行,死了很多人。他研讀古代醫書,如《內經》、《難經》、《孕醫錄》,普遍懼怕有效的藥方。《傷寒雜病論》的作者。他的著作被後人多次散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分別論述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倡導六經辨證、辨證論治的原則,具體闡述寒熱、虛實、表裏、陰陽的辨證以及發汗、嘔吐、瀉下、溫通、清熱、和合的治療方法,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療經驗,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扁喜鵲
戰國時期的醫生。姓秦,名嶽,渤海郡墨蓮(今河北任丘)人。在常桑軍學醫。他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療。他走遍全國行醫,擅長各科。他是趙魏(婦科)大夫,周代是耳鼻喉科大夫,秦魏(兒科)大夫,醫名非常有名。後來,由於對秦武王病的診治,他被秦醫生李益殺死。他的傳記和病歷載於《史記》、《戰國策》,被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今天,測試他們治療的人的年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有人認為扁鵲是古代名醫的稱號,其病歷並非出自壹人之手。《漢書·藝文誌》包含了扁鵲的《內經》、《外經》和《佚錄》。現存的《難經》是秦越人名下的後人的作品。
4.陶虹靜
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家。字亮,名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石齊在左後廳拜將軍。入梁隱居,服刑曲山(茅山)。武帝禮不可聘,遷朝時咨。當時他被稱為“山中宰相”。白真先生去世了。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融合了儒家和佛教的觀點。用草書創作尤其美妙。他對歷法、地理和醫學有壹些研究。曾編纂古代《神農白草經》,並增補魏晉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綱目》七卷,載藥730種。開創了玉、草木、蟲、獸、果、菜、米的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原書失傳,現敦煌發現殘書),其內容被收集流傳於歷代本草書中。此外,還著有《真專利》、《真靈位圖》、《陶良方》、《百闕肘方101首》、《醫學通方》等。
5.葛洪
(284~364)
東晉的理論家、醫生、煉金術士。字之川,自號抱樸子,是丹陽句容(今江蘇)人。來自太陽的葛軒。少賢仙的指導方法,來自葛玄的弟子尹正煉丹術。司馬睿是宰相,他被用作官吏。他還擔任顧問並參軍。因在鎮壓史兵領導的農民起義中“立功”,被封為關內侯專員。聞足趾朱砂,求勾漏令。帶著子侄去廣州,停在羅浮山煉丹。死在山裏好幾年了。由*“抱樸子”所寫,內篇說“仙方,鬼變,養生長壽,邪為禍”;那篇外國文章說,“世間的得失都是隱藏的。”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以神仙養生為主,儒家要外化於世,而把道家的術語附加在仙丹和神仙的教義上;壹方面,他堅持儒家的“名教”思想,對魏晉以來的玄學風氣表示不滿。論文主張言必有助於教育,同時主張文與德並重,反對重古輕今。他對化學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壹些貢獻。《抱樸子·內篇》專門記載了煉丹的方法,是現存歷史時期的早期煉丹著作。《金匱要略》方壹百卷,最後壹節縮寫為三卷,稱為肘後急方。內容包括各種醫學,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天花和恙蟲病的記載。除了以上作品,還有《神仙傳》。他還以辛的名字寫了《西京雜記》。
6.蘇頌
(1020~1101)
宋代的天文學家和藥劑師。子,祖籍株州(今福建)。官至右仆射,為中書侍郎。天文學方面,袁其友在“1088”第三年組織韓公廉等人建造了水運儀相機。他寫了《新儀器和圖像方法》壹書,描述了水運儀器和圖像平臺的結構和制造。在醫學上,編纂了《圖解本草》壹書,對藥物學的考查和修訂有很大的幫助。
7.孫思邈
唐醫學家,花垣(今陜西省耀縣)人。年輕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很深的研究,涉獵經史學術數百種,還能教佛經。他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了方劑、針灸等內容,撰寫了《千金方耀》和《千金方毅》。他的著作首次列舉了婦孺疾病,並倡導臟病和臟病的分類,新而系統,為醫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8.劉·
(約1120 ~ 1200)
金醫生。字守貞,河間(今河北)人,人稱劉河間人。他根據《蘇文病機十九條》闡述了六氣過盛可以降火的理論。因此,他使用寒涼藥物,創造了許多治療熱病的方劑,啟發了後世的熱病理論。著有《蘇文玄寂原發病型》和《宣明論方》。
9.許·
宋醫學家。字可知,周振(治今江蘇儀征)人。紹興二年(1132)進士,所以後人也稱贊他為學士。著有《傷寒論》、《傷寒雜病歌》、《傷寒論九十篇》。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內容有所發展。此外還有*《普濟技能方》,記載了醫案和經驗。
10.王
元醫師。字金枝,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他在張家界和李東垣學醫。他曾經是肇州的醫學教授。他著有《醫學基礎·榮源》、《煎藥本草》、《真難知》、《陰疾舉要》等。,並闡述了脾胃學說。
11.王冰
唐醫學家,自稱。相傳他曾經是壹個仆人,所以後人也稱他為王太傅。他學醫十二年,註釋了九卷《黃帝內經蘇文》。由於原書第七卷失傳較早,故以舊集卷(即現在的19-22卷中的七大論著)為補充,改編成24卷,為古代醫學文獻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貢獻。此外,朱軒的《秘語》和《元和集經》也被後人視為著作。
12.李東垣
(1180~1251)
金醫生。本名高,字,老人名叫東原,是真(今河北)人。向張結古學醫。認為飲食不當、勞損、情誌失調,容易造成脾胃損傷、氣息衰弱,從而引發各種疾病。並指出發熱癥狀也應區別於“外感”或“內傷”,治療上應註意調理脾胃,滋養元氣,扶正祛邪,豐富了脾胃內傷的理論和經驗。著有《脾胃》、《內傷》、《石蘭秘藏》。
13.李時珍
(1518~1593)
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東碧這個詞來自湖北周琦,它的名字就在湖邊。壹個世界醫生。繼承家學,更加重視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倡導創新。他們在群眾的幫助下,經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夫、藥農、鐘醫等請教,同時查閱了歷代800多種藥物及相關書籍,對藥物進行了鑒定和考證,糾正了壹些古代本草書籍中藥物名稱、品種、產地的錯誤,收集整理了許多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藥物,豐富了內容。經過27年的努力,他們寫出了《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用藥經驗,為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醫學的寶貴遺產。著有《令狐脈學》、《奇經八脈》,流傳於世界各地。此外,還有五臟圖論、三焦柯南、命門考等。已經失去了。
14.楊繼洲
明代針灸師。成名時是三衢(今浙江衢縣)人。他以前是泰醫院的醫務人員。著有《針灸名著》,該書精選了明代以前針灸文獻的重要資料,在《保健針灸秘方》壹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歷和醫案編撰而成。他的著作內容豐富,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