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濱海湧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巖石的特征

濱海湧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巖石的特征

關於濱海湧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巖石的特征回答如下:

形態特征化石顯示,濱海湧洞魚有寬大的頭甲,缺少偶鰭,模樣與壹般印象中的魚類有較大的區別。根據化石大小推測,濱海湧洞魚身長約4厘米到5厘米,屬於“骨包肉”,頭部較硬,便於覓食,符合早期脊椎動物的特征。

1.物種學史

該化石被發現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湧洞鎮,地層距今4.36億年,較重慶此前最早的有頜類魚化石—袖珍邊城魚(距今約4.23億年)早1000多萬年,是重慶迄今最古老的魚化石。

2.形態特征

化石顯示,濱海湧洞魚有寬大的頭甲,缺少偶鰭,模樣與壹般印象中的魚類有較大的區別。根據化石大小推測,濱海湧洞魚身長約4厘米到5厘米,屬於“骨包肉”,頭部較硬,便於覓食,符合早期脊椎動物的特征。

3.詞源介紹

化石壹詞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它為研究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證據。中國古籍中早已有關於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代的計然和三國時代的吳晉,都曾提到山西省產“龍骨”,“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的化石;

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記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有對琥珀中古昆蟲的記述;宋朝沈括對螺蚌化石和杜綰對魚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確認識。迄今,發現最早的細菌化石為距今35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所謂化石是指保存在巖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遺物和生活遺跡以及生物成因的殘留有機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