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關羽夜讀《春秋》以言誌
關羽秉燭奮讀孔子所著的《春秋》,旨在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心跡: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壹、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壹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裏萬裏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後來又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國誌》裏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壹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壹幕,更令無數人蕩氣回腸。
關羽夜讀《春秋》,是做給曹操看的,關羽時而朗聲念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曹操隔墻側耳**,輕聲嘆到:“關雲長乃真英雄也!”他見歸降無望,便將關羽3人放回。
二、關羽夜讀《春秋》是研究歷史嗎
《春秋》是壹本什麽書?《春秋》壹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著作。因它是用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史書的體裁)寫成的,所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讀史書,與壹個武夫有沒有關系。據《三國誌》裴註引《江表傳》記載說:關羽平時十分喜愛《左氏傳》,而且“諷誦略皆上口”。在漢代,誦經讀經現象十分普遍,《春秋》是時人必讀之書。如《魏書-李典傳》裴註引《魏書》曰:“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覽群書。”應該說,關羽讀《春秋》是壹件十分平常的事情。關羽夜讀《春秋》是研究歷史嗎?
歷史,是對過去發生的所有事的壹種記錄和評價。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感情立場去看待歷史和壹些歷史人物,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就會產生疑問:到底孰對孰錯呢?帶著這樣的質疑,人們就會尋找不同的史書版本比較鑒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發生的某件事,或被歷史記錄的某個人,這樣,壹步步就走近了真實。就像我們認識自己所在的位置,只看到前面或後面,我們就無法真確做出判斷,只有前後左右,上上下下都全面的了解了,甚至找出壹個參照物去定位,我們才會對自己的位置有壹個準確的判斷。
讀史也同其理。在比較古今發生的事情時,歷史會慢慢地告訴我們,它在現實中烙下的那麽多痕跡,是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為什麽會這樣。這種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思考,慢慢在頭腦中產生壹系列疑問,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就會研究和推理,最終形成壹個趨近客觀的判斷,這就是明智的由來。疑問的產生、解答、比對和萃取的過程,賦予了我們對公正客觀史實的執著追求。這所有的過程,也讓我們養成了對史書記載真偽的質疑批判,也逐漸形成了我們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
關羽夜讀《春秋》,他也試圖在歷史中找是非曲直。他在思考壹個問題:義。《春秋》可以為他找到答案。《春秋左氏傳》中記錄了許多義士,義舉,這些人,這些事,引起了關羽的諸多思考,他成就了關羽的忠義思想,關羽後來成為忠義的化身。
關羽的忠義思想確實具有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有著相當復雜的內容。這種忠義思想,有如下特點:
第壹,好漢不從二主。
關羽壹旦跟了劉備,便鐵了心,萬變不改,萬死不辭。關羽的“義”,是信義,義氣。關羽追隨劉備,在三方爭鬥中,屑弱勢的壹方,尤其是早期,屢屢兵敗,沒有立足之地,但他意誌堅定,決不動搖。為了保全劉備妻小,他壹度暫附曹營,曹操為了收買他,三天小宴,五天大宴,達到無所不予的地步,但他毫不動心,壹旦打聽到劉備的去處,任何力量都不能阻他前行。關羽的重義,達到了對其他壹切都看輕的程度。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言行為義而動。
關羽的言行,始終與“義”連在壹起,為了“義”,他可以快馬飛刀,令人頭落地,也可以勒轉馬頭,讓敵首逃跑;可以勇斬強敵,轉瞬取勝,也可以心頭不忍,刀下留人;可以不睬軍師,自行其事,也可以俯首聽命,忠心效力。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受“義”的牽制,為“義”而動。“義”高於壹切。
第三,重義不惜廢公。
關羽的“義”,有濃厚的個人義氣的成份,華容道放走曹操,是因義害公之舉,不足為訓。《三國演義》寫到此處,多次提到“義”,如借曹操之口說:“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又偌作者之口說“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年曹操許多恿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不動心?”這真是把害義寫成了善義,這樣的“義”,實不足取。
關羽為孫權所害,《三國演義》頌之曰:“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氣挾風雷無匹敵,誌垂日月有光芒。”褒揚之重,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關羽亡後,在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建廟,四時致祭。這恐怕是最早的關廟了。
隨著關羽忠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關羽從歷史上的忠臣形象成為萬眾效仿的偶像,他的地位也從臣到帝。在明清兩朝,對關羽的崇拜達到高潮。到處修建關帝廟,長年煙火不斷,成為民間壹種特有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