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面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妳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誌辨》、《記雅俗***賞》等。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壹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壹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後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壹直繼續到畢業後在江浙壹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
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名噪壹時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葡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壹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中國***產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壹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該年8月在北平逝世。對此,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朱自清壹身重病,寧可餓**,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壹生勤奮,***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妳我》《倫敦雜記》,文藝論著《詩言誌辨》《論雅俗***賞》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朱自清先生壹生中,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範。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
朱自清當衣買書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後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詩言誌辨》、《論雅俗***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澱,似乎是那壹代學人所***有。這種積澱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裏每月給他壹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壹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壹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後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壹類書多在西城臥佛寺鷲峰寺壹帶,他曾到寺裏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壹個陰沈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壹人,後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後壹年。壹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壹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壹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麽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壹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後,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後門,轉身就到。朱自清並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櫃上的人壹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於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後,朱自清在江浙壹帶中學教書,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壹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壹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壹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壹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於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誌,以致後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癡迷於書的程度。
朱自清的讀書方法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註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壹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註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裏”。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裏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復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壹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歷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註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