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屬核桃科山核桃屬,為落葉喬木,樹皮光滑,幼樹時青褐色,老樹皮白色,裸芽,新梢,葉背面及外果皮外表均密被銹黃色腺鱗。幼年期生長緩慢,3年生以後生長加快.壹般6~7年開始結果,20年以後進入盛果期.結果大小年十分明顯,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足,結果大年枝梢生長細弱,次年抽發新梢不能形成雌花而變為小年。
壹、分布區域
山核桃是浙江傳統特產,主產於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分布於臨安的昌化、於潛、淳安的臨岐、唐村、安吉的孝豐,桐廬的分水等地。
昌化的山核桃產量居首位。
我國山核桃主要分布在浙江的[5],淳安,安吉,桐廬和安徽省的寧國(被授予中國山核桃之鄉),歙縣,[4],旌德等縣。浙江省近年種植面積約25.05萬畝,總產6300噸,占全國山核桃總產的85%,而主產在臨安市。
二、栽培意義
山核桃種仁味美可食,含蛋質7.23%,含油率48%~53%,多者達69%,每百公斤堅果可榨取高級食用油及工業用油27~30公斤。果殼可制[2],總苞可提取[1],木材可制作家具及軍工用。
山核桃具有耐陰,對土壤酸堿度適應強的特點,是荒山坡營造經濟林的良好樹種,還具有開花期遲,收獲期早,結果生育期不受霜冷之害,殼果體積小,耐貯運可遠銷,山核桃壽命長,壹經種植,可多年收獲。
三、栽培特點
山核桃是風媒花,在雌雄花器和開花期間,多陰雨,氣溫低於10℃,或降溫幅度大,對傳粉坐果極不利。山核桃樹高大,幹性強,頂芽及附近芽易抽生,中下部萌發力弱,為促幼樹早結果,對骨幹枝可適當短截。為管理方便,通常在進入盛果期(10~15年)去頂,控制樹高在5米左右。
山核桃屬深根性果樹,要求土壤深厚肥沃,喜溫濕氣候,屬半陽性植物,pH值5.5~7.0之間,6~7最佳,在海拔300米~700米的低山處種植,較豐產穩產。繁殖山核桃以播種育苗為主。也可扡插,用根或1~2年生的枝條扡插,移栽定植可在秋季落葉後至翌年春發芽前進行,但春植宜早莫遲。
四、主要種類和優良品種
1.形態特征
山核桃(C.cathayensisSargent)樹高30米左右,皮光滑,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7片。堅果卵形或廣橢圓形,頂端大,殼厚,1公斤約有292粒,種仁肥大,常4裂,經脫澀後味美,供炒食或加工糖果糕餅用料,也榨油。
2.優良品種
圓果種絕大多數山核桃屬於該類型。堅果尖卵形,果頂尖銳,左右兩半歪斜大小不對稱,果殼厚,內壁有兩大分隔,6個小分隔,殼較易剝,種仁常完整。
扁果種堅果扁圓形,果頂尖,稍有突起,基部圓,殼較厚,內壁有3大分隔,再分為9個小分隔,因殼內溝紋多,剝殼較難,剝出的種仁多不完整。
薄殼種主要產於臨安地區,殼厚0.08~0.10厘米,出仁率46%,出油率72%,品質佳,目前種植數量少,應大力繁殖推廣。
3.長山核桃(C.illinoensiskoch)
長山核桃與山核桃是同屬異種植物。又名薄殼山核桃,美國長山核桃。原產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墨西哥灣南部。據吳耕民教授考查,在1900年左右,由美國女傳教士引入我國江蘇江陰。目前我國引種分布較廣,南京,江陰,淮安,杭州,臨安,溫州,廈門栽培的較多,但至今尚無建立商品基地。
長山核桃其堅果種仁味美,在胡桃果樹中品質最佳,可生食,炒食或作糖果,亦可榨油;木材堅固強韌,紋理致密,可作國防用或制作精美家俱。樹姿雄偉,宜作行道樹或河岸水庫堤旁樹,容易繁殖,除嫁接外可根插,枝插,適宜南方溫暖,濕潤環境種植。
長山核桃由於樹體高大,不便管理,再是進入豐產期遲,較多品種雌雄花不能同時開,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長山核桃在我國尚無加工商品生產,在美國經工廠進行分級,清洗,碎殼後,果仁多為制作糖果,面包,冰淇淋或小食品的原料。
五、采收加工及市場
通常9月上,中旬果實外部總苞顏色由綠或藍綠色轉變為黃褐色,即成熟。若受精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空果則不易分離,以此可區別優劣果實。脫苞後的堅果要立即用蒸煮脫澀,烘幹,否則很易變質。不能及時處理的堅果,應薄薄的攤在室內通風處陰幹。
我國目前加工產品主要有椒鹽山核桃,奶油山核桃(這兩種口味的山核桃有手剝的有水煮的),山核桃糖,山核桃油等因產量有限,供不應求,市場前景好。山核桃的市場主要在杭州,作為杭州的特產對外銷售。在杭州主要銷售山核桃的比較知名的特產公司有:思杭土特產,茂林土特產,東林土特產,汪記土特產,醇香園系列。
染料用途
國內重點產區安徽省寧國市西域的甲路鎮石門村、寧國毗鄰的浙江省臨安市的昌化島石鎮壹帶。該區核桃果殼無法處理。如果將此無法處理的廢物開發出天然植物染料,將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染料來源問題,也為山區農民增加了壹條生財之道,同時解決了該地的環境汙染問題,可謂壹舉多得!
果皮、枝葉皆可染色。
相關歷史記載:胡桃之稱羌桃、核桃。《本草鋼目》記載“頌曰:此果本出羌胡,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植之秦中,漸及東土,故名之。時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或作梵書,名播羅師。……胡桃樹高丈許,春初生葉,長四、五寸,微似大青葉,兩兩相對,頗作惡氣,三月開花如栗花,穗蒼黃色,結實至秋如青桃狀,熟時漚爛皮肉,取核為果,人多以櫸接之……。”已將胡桃來源及其主要生態介紹得很深入,同書並記載許多方劑而外,還有“青胡桃皮苦、濇、無毒,染髭及帛,皆黑。」及”皮止水痢,春月斫皮汁,沐頭至黑,煎水可染褐。“可見當時已有使用核桃果皮、樹皮取汁來染胡須及布帛的事實。趙豐在《紡織與礦治誌》書中,關於古代染料植物裏也列有胡桃壹項,其”色素存在於皮,所染色澤為黑。“ [編輯本段]功效 種仁:滋潤補養;微炒;黃灑送服,治腰痛。
鮮根皮煎湯浸洗,治腳痔(腳趾縫濕癢)。
鮮外果皮搗取汁擦治皮膚癬癥。
藥用部分:種仁、外果皮、根皮果供藥用。
用途:種仁滋潤補養,根皮及果皮治皮膚病。
商洛核桃介紹
商洛核桃產於陜西省東南部境內的秦嶺山區,以商洛地區的洛南、商縣、山陽、柞水等7縣產量最多。全區***有核桃2000多萬株,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3倍。年產量達1000多萬公斤,是我國產核桃最多的地方,品種也最多,素為久負盛名的“核桃之鄉”。占全地區林產品總值的三分之壹以上,位居多種經營收入第二位。核桃出口值占全區外貿總值的65%以上,肩負全省60%以上的核桃仁出口重任,占全國核桃仁出口總量的20%左右。它是商洛山區人民的壹項主要經濟來源。
商洛核桃,據說是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植於京都長安,然而“龍鳳之地”不適核桃生長發育,便被發配到商洛山中。豈知,核桃卻因禍得福,尋到了安家落戶、發家興族的寶地,從而繁衍成為壹個旺族。其分布之廣,株數之多,產量之巨,品質之優,品種、品系之豐富,甲於全省,冠於全國。
商洛核桃,何以在全國稱雄?商洛地處秦嶺山區,居豫、鄂、陜3省交界處,群山交錯,是個“八山壹水壹分田”的地方。但山多而不巉峻危聳,水豐而無激浪湍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土地肥沃,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相兼並存,南北方植物同生***濟。商洛山區壹帶的氣候、雨水、土壤最適宜於核桃的生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更兼山民勤勞純樸,靠山養山,植樹為樂,視核桃如寶,無比珍重。因此,這裏的核桃分布很廣,無論深山、峽谷、丘陵、平川,無不有核桃的生長。正如民謠所道:“核桃坡,核桃溝,核桃砭,核桃路,漫山遍野核桃樹,核桃累累碰人頭”。
商洛核桃,歷史悠久。據《洛南縣誌》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漢代。就為當地百姓辛勤種植。唐代已是“果之甚者,莫如核桃”。北宋《本草衍義》中記有:“核桃風發,陜、洛之間甚多”。《直隸商州誌》也有:“商洛果之最甚者,無如核桃”的記述。可見其歷史之久遠了。
核桃,外形似桃,食用其核仁,故名。古名胡桃、羌桃。相傳原產於伊朗和阿富汗。核桃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公元前3世紀,晉代張華所著《博物誌》和《名醫別錄》等古籍中雲:“此果出羌胡,漢時張騫使西域,始得種還,植秦中,漸及東土,故名之”。“羌胡”,即今青海、新疆壹帶。可見,我國西北是核桃的原產地之壹。張騫是第壹個將核桃引入中原的人。以後,遍及全國各地。獨有商洛生長最佳,故稱商洛核桃。考古學家在山東省臨晌縣城東20裏的山旺村,發現的山核桃、核桃化石,說明遠在1500萬年以前,核桃已是生長於我國的古老樹種。至今我國西北、東北、西南各地以及陜南秦巴山區還生長著不少野生核桃。尤其是新疆,在伊寧、鞏留南部的前山峽谷中,生長著成片的核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