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易經》,很多人的第壹印象就是封建迷信,其實,這是千百年來對《易經》最大的誤解,專家已證實:《易經》是壹本超科學。
《易經》被稱為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主要是因為書中闡述了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奧秘,是古代賢人們公認的中華民族智慧結晶。
《易經》:“需者,飲食之道也。”人活著就要吃飯,但是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俗話說,酒品見人品。《易經》中告誡我們:吃飯有這幾種表現的人,可能沒啥真本事,遇到別太交心。
逃避買單的人《易經》中告訴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這樣壹種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當主人。
飯桌上那是壹個威風,該吃吃該喝喝,帶動全場,就感覺他是主人壹樣,結果壹到結賬的時候,就各種借口,各種逃避。
這樣的人,是不是很虛偽,時間長了大家也都看清他的嘴臉,所以也沒啥真本事,遇到別太交心。
說人壞話的人《易經》中告訴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有這樣壹種人,他要對周邊所有的人都抱怨壹番。
與領導吃飯,他跟領導打小報告,抱怨這個同事怎麽怎麽,那個同事如何如何;跟同事吃飯,他又講領導的壞話;朋友吃飯,他們喜歡講另壹個朋友的壞話;在和親友的聚餐中,他們又喜歡講某個親友的壞話,等等。
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壹個人老愛背後講人的壞話,肯定會受到別人的厭惡,這樣的人,品性不端,沒有好的人品,做人基本上會受到大家的排斥。
挑肥揀瘦的人《易經》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有這樣壹種人,他們總是非常挑剔。
曾國藩平步青雲後,壹天,壹個老鄉前來投靠。在吃飯的時候,這個老鄉就喜歡挑肥揀瘦,只吃好吃的飯菜,這之後,曾國藩就把他送走了,因為他認為:這個人很挑剔,貪圖享受,壹定不能吃苦,放在自己身邊,後患無窮。
酒桌上挑剔,嫌棄這個嫌棄那個,專挑好的,這樣的人十分自私,會為了自己的利益犧牲壹切,所以這樣的人確實不值得深交。
嗜酒如命的人《易經》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有這樣壹種人,他們總是喜歡壹醉方休。
之前應酬時遇到過這種人,只顧喝酒,壹杯接壹杯,非得喝的爛醉如泥,這樣的人屬實不考慮後果,不負責任。只想著自己喝嗨了,沒想過自己喝醉之後對他人來說是壹種麻煩,對於這樣的酒鬼,趁早遠離。
酒後多言的人《易經》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有這樣壹種人,他們說話總是口無遮攔。
《醒世恒言·卷九》中說:“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
這句話是說,看別人下棋不不亂指點的人,可以算得上君子,而酒後多言的人,大多數沒有什麽修養。
俗話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多言”本就是不好的壹種習慣,就像曾國藩在家書中說的那樣:“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
日常生活中,“多言”尚且不好,何況是在酒桌上?所以說,酒後多言的人,沒有必要深交,最好可以避而遠之,保不準哪天他就把妳的小秘密全暴露了。
不得不說,易經確實是壹部充滿智慧的古籍,飯桌智慧也能從中得知,它確實是是壹部涵養福報的的書,《周易》在我國被尊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聖先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智慧之術。
孔子說:“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易》時代的先民,面臨著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他們要有足夠的智慧生存和發展。
所以,生活在戰亂時代的陸遊能夠從《周易》中找到解除的智慧。其實,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憂患也並不少,科技的發達、經濟的發展雖然 增強了人對自然的控制,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問題卻依然如故。
諸如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成功、幸福、愛情、生死……這些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顯咄咄逼人。
《周易》講透了萬事萬物的現象,也講透了萬事萬物的道理,壹切都在變,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變是有規律的,壹切發生的事都是可以預測、可以把握的。所以孔子說:五十歲以後讀《易》,就可以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