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帝內經》讀後感

《黃帝內經》讀後感

 讀完某壹作品後,大家壹定都收獲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壹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黃帝內經》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帝內經》讀後感1

 想學習傳統文化,壹定要先了解壹下黃帝;想健康長壽,壹定要先看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於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化的初祖。《黃帝內經》記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壹生下來就聰慧靈氣,小時候就善於言談,悟性超強,稍大後就無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後便登上天子之位。後來黃帝統壹天下,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發明了軒冕,故又稱之為軒轅黃帝。

 書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中醫的始祖。至於成書年代,壹直很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先秦黃帝所作;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後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兩漢時期成書,這些問題先不去討論,咱們還是開始分享末學學習經典的壹點心得。

 《黃帝內經》采用的壹問壹答的形式,壹般是黃帝問,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被後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第壹段話就是:

 “(黃帝)乃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是黃帝提出的第壹個問題,為什麽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長壽,活到壹百多歲,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而現在的人,到五六十歲,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緣可以看看原文,末學在這裏只是簡單總結壹下岐伯回答的兩個要點:

 壹,要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較了解養生的學問,能夠效法陰陽之道,並采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有節,作息有常,懂得順應自然規律去生活,才使身體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壹百多歲還行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而現在的人則不同。貪圖享受,紙醉金迷,耗竭精氣,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無度,作息顛倒,工作緊張,壓力巨大,生活全無規律,導致現在人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甚至有的人,還活不到五六十歲就猝發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態是關鍵。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百姓:要不貪不求,在思想上安閑清凈,無憂無懼,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又時常教導人們壹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時候的人,心態平定,人心樸實,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心態特別好,吃什麽飯都香,穿什麽衣服都很舒服,在什麽環境下都能夠安然自得,也不會因地位的尊卑而產生嫉妒羨慕心理,更不會因身外之物而幹擾內心的清凈,這正符合自然無為的養生之道,所以他們的身心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能頤養天年。

 再看我們現代的人,正好和養生之道相反,我們每日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壹心只向外求,想著賺錢,吃喝玩樂,喜歡攀比、虛榮,追求名聞利養,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難安定下來,多欲多憂,寢食難安,精神外泄,病邪就會伺機入侵,所以現在的人就很難活到壹百歲以上了。

 最後總結:真正的養生是養心,壹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甚至於連“養生”這個概念,都不能執著。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是過猶不及,有的人越養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為太執著這個身體,把身體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話說“怕什麽來什麽”,妳越是擔心健康出問題,有時候它就越容易出問題。

《黃帝內經》讀後感2

 最近閱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壹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壹個全面的了解,對養生有了壹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壹次閱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壹本養生寶典、壹本哲學書,壹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關註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壹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壹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了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壹,也是壹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麽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麽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麽不生病,怎麽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壹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壹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壹個完滿的人生。妳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妳是否能有壹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壹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註自己的生命,關註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壹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壹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下面來說說我閱讀《黃帝內經》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時辰養生法”的讀後感。

 人體是壹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如果我們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醫講的養生,就是我們每天要按照人體的本性去做,什麽時間做什麽時間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說壹定要因循生發、生長、收斂、收藏這個順序。我們人體也是壹樣。人們為什麽說某個人貪生怕死就說這個膽小如鼠,很多人會意認為只是個口頭禪而已,其實它是有道理可尋的。子時—膽經當今,而“子”在生肖中為鼠,這個時辰陽氣特別的小就象老鼠壹樣。故此,“膽小如鼠”這個詞就出現在大家的口中。在這裏我就不壹壹列舉十二時辰的養生法和道由。《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歸為壹類是分析,為什麽豬想胖那麽快呢,那是因為亥時就是三焦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壹時段的狀態就像是豬,豬怎麽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麽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那兒哼哼,以次來養自己所以豬就是養胖的。從取象次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壹類的。豬是茅艾郁悶情緒的,豬要郁悶也長不胖了,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壹個身體全部通常的象。人體是壹個系統,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

 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無處不在,養生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生就是養護我們的生命,保養我們的.心靈。這是壹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學到壹點,就做到壹點,長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習慣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傷害的身體能夠慢慢得到修復。只要妳認識自己,能夠“恬淡虛無”,學會“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懂得規避虛邪,“不妄作勞”,善待自己,善待心靈,妳就會守住自己的精、氣、神,就能遠離疾病,擁有壹個健康快樂的人生。

《黃帝內經》讀後感3

 《黃帝內經》壹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戶曉的了。它作為壹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壹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壹”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後,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壹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壹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壹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壹向不註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壹舉壹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誌,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註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註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註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註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註意什麽,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壹時壹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壹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壹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壹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壹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後,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壹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後面壹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讀後感4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壹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癥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著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註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壹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壹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並經絡,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壹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壹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壹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壹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壹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內經。壹部經典,竟成就了壹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事實上,黃帝內經並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盡,但後就有人在壹本叫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壹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